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7日
在“大平原”上茁壮成长
○ 高延新
文章字数:1,848
  今天,我就是一株草或一棵树,在广袤的大平原上茁壮地成长着。
  好长时间了,我想写一写咱们的“大平原”文学平台(《滨州日报》大平原文学副刊、滨州网“大平原”文学专栏的总称),总是感觉时机不成熟。人呀,越是心里想着一件事,就总是想法设法地去完成,我便犯了同样的“毛病”。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有人把“大平原”比作一颗璀璨明亮的星,于我而言更像是心灵的栖息地与成长发展的沃土。自2019年踏上文学创作征程以来,我怀揣着满心的热忱与好奇,在“大平原”的滋养下,开启了一段漫长而又意义非凡的“蜕变”之旅。
  那时,我恰似一颗初露新芽的种子,在文学的田野上“探头探脑”,四周是迷茫与未知,是“大平原”用温暖的怀抱接纳了我,并给予我营养与呵护。初涉创作,我便从撰写企业通讯稿起步,在这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文字“排兵布阵”的基本方法,学会了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而我深知,这只是文学创作的“冰山一角”。
  在“大平原”文学平台编辑们的悉心指导下,我开始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我知道,每一篇作者投稿至滨州网“大平原”文学专栏并被推送出来的文章都凝聚着编辑们的心血,他们以犀利的眼光洞察文章优劣,用严谨的态度雕琢汉字词语,从文章结构的搭建到情感表达的拿捏,事无巨细,一一为我指点迷津。而真正能在《滨州日报》大平原文学副刊上刊发出来的佳作,仿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总能令人眼前一亮,更是成了我学习的范文,它们如同一座座高耸入云的灯塔,为我照亮奋进前行的道路。于是,我经常捧着报纸,沉醉于从那些妙笔生花的文字中体会作者们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将生活的点滴编织成绚丽的文章,真正让我领略到文学创作的无穷魅力。
  为了实现作品能在《滨州日报》大平原文学副刊发表的梦想,我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中,每日创作时间从两小时延长至四小时,每周创作的作品数量也从两篇增至三篇,尽管初稿有时漏洞百出,但我毫不气馁,反复打磨,直至认为能拿得出手,方才发给文友相互交流后再投稿。这一过程说来简单,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充满了艰辛与困惑,但对目标的执着追求让我在风雨中笃定向前。终于,终于,经过一年半的不懈努力,我的作品得以在滨州网“大平原”文学专栏推送后,更加有幸地登上了《滨州日报》大平原文学副刊,那一刻我满心欢喜,连续多日转发分享,我想,那种喜悦不仅是因为作品被认可、被刊发,更是对过往辛勤耕耘的慰藉。
  “大平原”是咱们滨州的文学品牌。多年来,滨州网“大平原”文学专栏佳作不断,《滨州日报》大平原文学副刊更加精益求精,而二者共通之处就是公正、纯粹,这里没有阿谀奉承,没有偏袒偏爱,只有对作品质量的严格把关。每一篇被选登、被刊发的文章,都是凭实力脱颖而出。编辑们秉持着对文学的敬畏与热爱,直言不讳地指出文章的问题所在,并给予中肯的建议,这是让所有文学创作者共同受益的。滨州网“大平原”文学专栏特约编辑、已故阳信县作协主席徐玉峰先生那句“我们都是大平原的孩子,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有出息呢?”质朴无华却饱含深情,每一次回味起来都让我热泪盈眶。无数次,在我心烦意乱、灵感枯竭的时候,我总会从微信里翻出他曾经给予我文章的评论,从那简洁的文字中汲取力量、重拾信心。
  这几年,我在“大平原”上慢慢成长起来,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和认可。近日,我的一篇文章在全市征文中荣获二等奖,当我接到我市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通知时,内心满是感激与自豪,我知道这背后离不开“大平原”对我的培养与磨砺,它是我迈向更高层次文学舞台的坚强后盾。于我而言,感恩是人生的必修课,正是“大平原”编辑们的悉心指导,才让我在文学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那些为修改作品绞尽脑汁的日日夜夜,那些与编辑们、文友们切磋交流的时光,无形当中都化作了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如今,“大平原”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地域界限,吸引了众多外地作家的目光。当我的作品被国家级杂志刊用,省外文友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内心除了喜悦,更多的是对“大平原”的感恩。“大平原”对我而言,绝非只是一个文学平台,它是家的港湾、文学的高地、心灵的归属、精神的家园。在这里,每一位追梦的写作者都能找到心灵的慰藉与前进的动力;每一位心怀梦想的文学爱好者,都应将“大平原”视为成长的摇篮,因为在这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大家庭里,我们的心紧紧相连,共同为了文学的梦想而努力拼搏。我们携手共进,以笔为犁,以墨为种,在“大平原”这片广袤无垠的沃土上,耕耘希望,收获未来;用文字的力量,让“大平原”在齐鲁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成为一道永远闪光的文学风景线。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