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7日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程龙潘姗姗
文章字数:1,75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并强调“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为教育领域特别是小学阶段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提供了重要遵循。
  积极心理学聚焦积极情绪、积极人格与积极社会关系塑造。自我决定理论强调满足自主、胜任、归属需求能激发内在动机。体育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参与规则制定机会,能提升其运动积极性与心理满足感。心流理论认为,当挑战与技能平衡时,个体可获得沉浸式愉悦体验。设计难度递进的体育任务,如从简单跳绳到花样跳绳,能让学生在挑战中进入心流状态,增强自信心与专注度。品格优势理论提出的24项积极品格,如勇敢、毅力、合作等,可在体育活动中针对性培养,如长跑锤炼毅力,团队球类运动塑造合作精神,为学生心理成长注入正能量。
  当前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仍面临多重困境,集中体现在目标设定、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
  在目标层面,传统体育教学长期聚焦于体能达标与技能精进,心理健康课程则独立运行,导致两者在育人目标上存在割裂。体育教师往往将教学重心置于动作规范与竞赛成绩,却忽视挖掘运动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契机,如团队项目中的协作意识培养、竞技挫折中的抗压力训练等,造成学生体能提升与心理韧性发展的失衡。在方法论层面,体育教学仍沿用“示范-练习-纠错”线性模式,对学生运动过程中的情绪波动缺乏动态关注。当学生因受挫产生焦虑时,教师既缺乏即时心理疏导策略,也未充分利用运动后的交流环节开展积极心理建设,致使体育活动中蕴含的品格塑造契机大量流失。在评价体系上,现有评估机制存在明显局限:体育考核侧重体能指标与技能量化,心理健康评估依赖阶段性测评,均未将体育实践中展现的团队协作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挫折应对态度等关键心理品质纳入常态化观测维度。这种“重体能轻心理”的评价导向,既无法形成“以评促融”的良性循环,也难以全面描绘学生身心发展的真实图景。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我们可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三方面系统构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在课程设计层面,可深入挖掘各类运动项目的心理培育价值,如田径中长跑通过阶段性目标设定培养学生毅力,团队球类运动借助战术协作提升抗挫力,技巧类项目利用保护帮助机制建立信任感,同时将积极心理干预贯穿教学全流程——运动前以动态拉伸和积极口号启动情绪,运动中融入正念训练提升专注力,运动后通过情绪分享强化积极体验。教学方法上,可创新正向激励模式,通过“自由选择日”满足学生自主需求,设计“障碍跑闯关”“校园吉尼斯”等心流体验任务,并创设“重走长征路”“旱地龙舟”等情境化教学活动,在传统节日与红色文化浸润中塑造积极品格。评价体系方面,则构建起多维增值评估模型:过程性评价通过成长手册追踪心理发展轨迹,发展性评价依托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实施动态评估,多元化评价整合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与家庭反馈,形成“评价-反馈-改进”良性循环,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为确保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落地生根,需构建多维保障机制。在师资培养层面,通过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使其能在体育教学中敏锐捕捉心理教育契机,同时借助案例研讨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应对复杂教学问题的能力。资源开发方面,校本课程编写与数字技术赋能并重,既提供本土化教学方案,又通过VR系统和线上平台拓展资源边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家校协同则通过家长课堂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并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这一系列保障措施共同夯实了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施根基,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是构建学生健康生态圈的关键举措。通过课程、教学、评价全方位融合策略,以及师资、资源、家校协同保障机制,能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增强与心理成长,为学生全面发展筑牢根基。未来,需持续深化政策落实,推动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创新,凝聚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让每个学生在体育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中茁壮成长,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邹平市梁邹小学。本文系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SKGH-272)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