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7日
破解医疗领域道德风险与市场失灵困境 推进医疗领域治理现代化
魏森王新安王令令
文章字数:2,707
  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通过对新时代医德医风建设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转型中的医德医风建设与医疗生态治理问题。通过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本文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市场化改革的双重效应:既激活了服务效能,也引发了过度医疗、资源错配等结构性矛盾。
  本文提出构建“价值引领-制度保障-技术支撑-文化滋养”四位一体的治理框架,强调在坚守公益性前提下实现市场与政府的有机耦合。具体路径包括:通过医药分开、分级诊疗等改革破除“以药补医”路径依赖;运用法治手段完善医疗损害认定、医患纠纷化解及医药反腐立法;通过医患沟通标准化、患者健康素养提升等重塑基于信任的新型医患关系。本文力图通过破解医疗领域道德风险与市场失灵困境,为推进医疗领域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医德医风建设模式与医疗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推动医疗卫生领域开启历史性变革。医疗改革引入市场化机制与经济调控杠杆,医疗卫生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这场变革重塑了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行逻辑,引发职业道德建设与行业生态重构的结构性嬗变。
  市场经济驱动下的医疗行业双重性。一方面,自主经营与开放竞争机制打破传统体制下的“等靠要”惰性思维。医疗机构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催生“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疗生态。市场逻辑重构医疗供需关系,医患关系趋向平等,筑牢“医学面前人人平等”的伦理基石。然而,资本逻辑对医疗本质的侵蚀不容忽视。过度商业化导致医德异化,催生“大处方”“高定价”等畸形业态,加剧“看病难、看病贵”,腐蚀医护人员的职业信仰,使医疗行为偏离“生命至上”宗旨。资源配置扭曲导致“设备竞赛”与技术垄断,造成资源浪费与基层医疗资源匮乏同时存在,削弱医疗服务整体效能。商品化倾向解构医患信任,部分从业者将医患关系视为“支付能力决定服务质量”,动摇“医者父母心”的职业伦理。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下医疗体系的对比与融合路径。计划经济时期构建的公有制医疗卫生体系以政府主导和公益性为鲜明特征,形成“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医德风尚,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服务可及性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市场经济时期引入激活医疗行业活力、推动服务多元化、促进人才价值实现,却导致医疗行为异化、资源分布失衡、医患信任危机等新挑战。通过历史镜鉴与现实考量,可提炼出兼具价值引领与实践导向的治理方略:构建公益性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展的复合模式,坚守医疗事业民生底线;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完善基层医疗网络;重塑职业信仰,强化法治保障,实现全流程监管;实施区域均衡发展策略,鼓励医疗创新,建立伦理审查机制,形成中国特色医疗文化认同体系。
  新时代医德医风建设与医疗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新时代医德医风建设与医疗生态治理需从三个维度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确立医疗事业核心价值导向;适应市场规律同时超越资本逻辑,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完善组织体系与责任机制。三者共同构成新时代医疗治理框架。
  新时代医疗卫生领域主要矛盾与“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集中体现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服务效能不足之间的张力。破解难题关键在于牢固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保障全民健康权益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确保健康福祉惠及全体人民。
  市场逻辑与公益底线协同下的医疗治理双效平衡路径。新时代医疗卫生领域的道德建设与生态治理,要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适应市场规律与超越资本逻辑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频共振。一方面,善用市场机制激发行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革新与服务升级,满足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另一方面,超越市场逻辑局限性,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具有公益属性的特殊行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用医德医风建设校正市场偏差。从业者提升道德自觉,守护健康中国建设的价值底线。
  党建引领与政治保障统筹下的医德建设双效提升路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新时代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在医德医风建设与医疗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深化对党领导医德医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构建党组织集体领导与院长行政负责有机统一的治理架构。夯实党组织在医德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形成党委统揽全局、支部具体落实、党员率先垂范的工作格局。
  新时代医德医风建设与医疗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推进新时代医德医风建设与医疗生态治理,需从制度重构、法治规范、关系重塑三层面协同发力:破除“以药补医”利益链,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医保体系;强化依法治医,约束医疗行为,打击医闹腐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培育医德生长土壤,形成“制度-法治-文化”治理闭环,破解医疗道德困境。
  医药体制改革作为新时代医德医风建设与医疗生态治理的关键突破口,承载着破除利益藩篱、重塑价值根基的历史使命。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必须破除既得利益格局,斩断灰色利益链,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笼子。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重构服务网络,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医保基金省级统筹,推行医保电子凭证全国通用。
  依法治医治患是构建和谐医疗生态、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基石。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方面,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医疗人员权利义务,划定医疗行为法律边界。在打击医闹行为方面,公安部门依法介入,司法部门严惩犯罪行为,建立独立医疗事故鉴定机制。在整治药品腐败方面,坚持行贿受贿同查,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切断药品回扣利益链。尽管依法治医取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健全医疗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医疗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加大医疗行业监管与执法力度。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在医疗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医务工作者需锤炼人文沟通技艺,患者需转变角色定位,通过双向互动消弭信息壁垒。医患关系本质是平等主体间的契约关系,医务人员需恪守医学伦理,患者需理解医学局限性。鉴于医学专业的信息不对称性,开展系统化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构建多层次的健康传播体系,矫正公众对医学的认知偏差。
  魏森系滨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一科主治医师,王新安系滨州市妇幼保健院院长,王令令系滨州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本文系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SKGH-135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