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7日
以多元共治提升县域城市社区治理效能
张希玲 朱文超
文章字数:2,534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城市社会治理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不断走向深入,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县域城市社区面临着人口结构复杂、居民需求多样化等诸多挑战,其治理效能直接关系到县域城市的整体发展质量以及城乡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本文以邹平市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为例,探讨以多元共治提升县域城市社区治理效能的实践路径。
  城市社区治理现状
  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邹平市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有效促进了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形成了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组织协同的多元治理格局。
  创新治理方式,壮大治理力量。将“党建聚邻、服务暖邻、治理睦邻”治理模式嵌入城市发展中,推广城市社区党支部书记和业委会主任“一肩挑”,强化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力量,切实解决“有人管事”问题。
  解决群众诉求,积极为民办事。面对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最优服务回应群众诉求,打造“小河在线”“书记有约”、“小文‘码’上办”等居民诉求渠道,有效缩短为社区居民解决问题周期。例如,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电动车充电问题,牵头搭建智慧充电一网统管云平台,逐步实现对充电设施的智慧监管、安全预警,降低事故发生率。
  治理主体多元,力促社会和谐。在社区居民平等参与社区各类经济社会活动过程中,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度不断增加,有利于打造稳定和谐的社区治理氛围。邹平通过探索“红色物业阳光透明酬金制”和“同心圆桌会”议事制等政府、社区居民、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既增强了居民幸福感,又提升了城市社区治理效能。
  城市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县域城市社区人员、社会组织情况复杂,存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难度大、社会资源融合力量弱、主体权责不明确等治理难度。
  合力共治工作格局有待完善。从纵向看,县域社区治理一般包含县、街道(镇)、城市社区三级。在当前行政体制下,各类治理任务逐级下达到社区,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区的工作负担。从横向看,社区治理的职能和责任分属于多个不同的职能部门,但由于各部门职责不一,治理工作无法形成统一标准和格局,各部门间存在着责任不清、职能交叉、工作协调性差等情况,社区民主监督具体程序不完善,缺乏保障措施,导致社区居民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难以形成治理合力。
  工作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升。随着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社区居民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这就要求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素质与之相匹配。但是当前社区工作人员包括社区党员、网格员、志愿者、“楼长”等普遍年龄偏大,素质能力参差不齐。面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接受能力不足,特别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应用,工作人员素质制约社区治理信息化程度提升。另一方面,县域城市社区存在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上级政府交办的行政事务,而社区居民关心的社区环境改善、文化活动组织等自治事务则被延迟处理,制约了城市社区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
  工作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县域城市社区承担着居民服务、环境卫生、文体娱乐、社区就业、纠纷调整、普法维权等多种职能,但是多数职能未能实现“财随事转”,存在社区治理经费不足问题。社区经费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以及自酬收入(主要是驻地和共建单位给予的财力支持,占比较小),无法满足社区诸多综合职能需求。因此,社区支部书记和“楼栋红管家”等工作人员都是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社区治理,流动性大,社区治理稳定性和持续性受到影响。
  城市社区治理效能提升的实践路径
  城市社区治理是一项合众力、集众智的工作,要以整体性的视野考量存在的问题和短板,需要更多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提高社区治理“造血”能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社区发展规划。一要坚持党对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一方面,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打造一支有能力、有担当的优秀党员干部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打通党员参与社区议事渠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提升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能力,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和治理效能。二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理顺与社区治理相关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科学分工,紧密配合,形成社区治理合力。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构建符合居民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差异化、分类化的治理体系。
  创新治理模式,激发内生动力。城市社区应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一方面,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发挥居民主体作用,通过联席会议、签订共建协议、设立联合办公平台等措施,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难题共解。另一方面,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力量下沉,整合社区多元主体,做好社区公共服务事项,通过联合举办各类文化、体育、公益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滨州市的“心安城市”、智慧社区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引入新技术手段,提升社区服务智能化水平,提升居民的满意度。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为更好地满足城市社区居民需求,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可以大幅度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一方面,加强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加大对国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民生领域投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一批高标准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孝善食堂,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加强协同配合,完善应急管理。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应急管理是检验社区治理效能的试金石。一方面,整合统筹政府、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各类资源,加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应急平台,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处置机制。另一方面,要广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拓宽社区基层治理和应急管理途径。创新建设“智慧社区”,依托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效能。
  张希玲系中共邹平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朱文超系邹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科员。本文为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SKGH-159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