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5日
警源融治“五老”调解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文章字数:1,097
  本报邹平讯(通讯员马海斌报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在邹平市码头镇,一桩看似棘手的邻里矛盾纠纷,却在“臻邹到”警源融治“五老”(即: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军人)调解新模式下,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演绎了一段“邻里重归于好”的基层善治佳话。
  “这日子还咋过!你垫高过道,水全往我家灌,今天必须给我个说法!”田家屯村毕大爷气得直跺脚,指着邻居朱大哥嚷道。朱大哥也不甘示弱:“我修自家门口路碍着你啥事儿了?再说,我又不是故意的。”原来,朱大哥为了进出方便,把门前过道垫高了不少,可毕大爷家地势低,一下雨水全往他家院子里灌,7月21日当地一次降雨过后,二人从拌嘴发展到差点动手。
  关键时刻,码头派出所联合码头司法所,依托“臻邹到”警源融治机制,组织“五老”调解团及时调解双方矛盾。“咱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远亲还不如近邻呢,为这点事儿伤了和气多不值当!”作为“五老”调解团成员,有着50年党龄的该村退休老干部田春林拉着毕大爷和朱大哥的手耐心劝说。与此同时,码头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律师也一起上阵做工作,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和劝说,最终毕大爷和朱大哥达成协议,重新规划过道高度,还一起加装了排水设施,两家的矛盾纠纷最终得以妥善化解。
  近年来,码头镇依托“臻邹到”警源融治模式,积极创新“五老”调解工作法,推动基层矛盾纠纷有效化解。
  在队伍建设方面,码头派出所牵头,在各村组建“五老”调解团,并建立“兼职调解员库”,设立“五老”调解服务站,同时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坚持民警主导,整合司法工作人员、律师等多方力量,从情、理、法多维度进行调解,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码头派出所借助“警网融合”模式全面摸排线索,经分析评估后制订解决方案。各村每季度创新性开展“矛盾纠纷风险体检”,提前预警,规避风险。同时,“长老议事堂”结合道德传统进行调解,“饮茶议事”通过礼仪引导缓和矛盾,“调解后百日跟踪”机制促进关系修复、防止矛盾反弹。
  码头镇积极搭建“三所联调”平台,整合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优质资源,对矛盾纠纷分类处理,形成工作闭环,进一步减少信访和诉讼案件。开办“调解夜校”,强化专业培训,提升调解员综合素养和调解能力,建立动态案例库,供调解员学习研讨;定期开展“调解开放日”活动,向公众展示调解工作成效,推动“有纠纷找调解员”理念深深扎根群众心中。
  “码头镇将继续通过警源融治‘五老’调解模式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用好情、理、法‘三把钥匙’,解开群众‘心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庄、矛盾就地化解,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码头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潘军表示。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