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滨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全国首创“心安城市”建设理念,并将“心安校园”建设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实践载体。本文基于多所“心安学校”示范校实践及全市调研数据,试图提出“全域三层五维”评价指标体系,为打造全国“心安校园”滨州样板提供思路借鉴。
构建“心安校园”评价指标体系的现实意义
作为“心安城市”建设的教育支点,“心安校园”建设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滨州市秉持“平安是基、心安是魂”的城市发展理念,以满足师生美好生活与发展需求为导向,将“心安校园”建设作为创新型校园建设目标。构建其指标体系,既是“心安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教育实践。通过量化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五安工程”实施效能,一方面可实现治理下沉,校园“微治理”经验为“心安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另一方面,全方位提升校园生活品质,构建让师生内心安定、充满幸福感的教育生态。校园作为城市治理的“基础细胞”,“心安校园”建设将城市治理理念延伸至教育领域,以校园“微治理”撬动城市“大治理”,为城市长治久安注入可持续动力。
“心安校园”建设亟待突破的关键难题
当前,“心安校园”建设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
其一,存在建设碎片化问题突出,需实现“从有到优”。当前,全市虽已创建若干所“心安校园”示范校,但仅在中小学实施,测评侧重心理健康指标,导致各校建设标准不一,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其二,存在职普割裂现象,职业院校标准化建设迫在眉睫,需实现“从无到有”。职业院校长期缺乏系统化心理健康指标,标准化建设亟待加强。需构建涵盖安全稳定、学业发展、环境优化、健康服务、心理建设等方面的全维度指标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心安校园”建设指标从无到有,实现与普通教育协同发展。
其三,存在协同链条不紧密难题,需实现从“基本保障”到“美好体验”跨越。“心安校园”建设需教育、卫健、政法等多系统协作,目前责任划分不够明确。需要通过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家庭培训课时、社区服务频次等量化要求。
科学构建“心安校园”评价指标体系的“滨州方法”
指标体系建设原则彰显科学性。坚持全维度覆盖系统性原则。对应五维架构,涵盖校园安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家校社协同等维度,全面反映“心安校园”建设各方面。坚持全学段适配科学性原则。基于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立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指标,依据教育规律、心理学原理及校园管理实际,确保指标选取与权重分配科学合理,精准衡量建设成效。坚持全主体可操作性原则。指标具体明确、便于理解,数据采集便捷,方便学校对照实施与评估,同时明确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方责任。坚持全过程动态管理原则。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及校园实际变化,及时调整完善指标体系,形成“规划-实施-评估-改进”闭环,保持适应性与前瞻性。
指标体系建设逻辑彰显实效性。以“政策引领-理论支撑-实践调研-专家论证-迭代优化”为主线,运用德尔菲法多轮反馈机制,推动指标体系从理论构想转化为实践应用,确保符合政策要求且贴合不同学校实际。政策与理论驱动的前期准备。以政策文件为基准,明确建设目标与评价导向;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提炼理论支撑,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研和实地考察,收集高职院校实践问题与经验,为指标筛选提供依据。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与整合。结合现有“心安校园”评价指标及不同学校特点,对指标进行筛选、调整与归类,形成包含一、二、三级指标的评审稿框架。采用三级指标体系进行结构化设计,一级指标聚焦宏观建设维度,二级指标细化关键领域,三级指标明确具体评价内容并附内涵说明。德尔菲法驱动的多轮专家论证与优化。遴选教育科研机构、高校及心理专业领域专家,确保覆盖多学科背景。首轮向专家发放评审稿,收集对指标体系结构、内容、可操作性的意见;后续2-3轮根据意见修改后再次提交审核,经至少三轮咨询,达成较高认同度,保障体系科学性与共识性。
以“全域三层五维”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心安校园”建设
推进“三层”指标架构建设。基础通用层(基础指标)是全域统一刚性指标。作为全市统一底线要求,包含安全设施达标率、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率等“一票否决性”指标,确保基本教育质量与安全。学段适配层(发展指标)是县域调整弹性指标。针对不同学段分类评价,普教侧重学业发展,职教突出职业准备,尊重教育类型发展规律。校本特色层(特色指标)是校本化创新指标,鼓励学校基于实际创新,涵盖特色课程建设、文化品牌创建等,通过加分项激发自主发展活力,促进多样化办学。
推进“五维”内容体系建设。聚焦校园安身工程(安全维度)建设,物理环境与制度保障相结合,通过设立基础设施安全、日常安全管理、安全教育普及等指标,推动学校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机制。聚焦校园安业工程(学业/职业发展维度)建设,关注学生学习与未来规划,涵盖普教学业成长与职教职业准备,设置学业支持、教学效能、发展指导等指标,构建多元化学业支持体系。聚焦校园安居工程(生态优化维度)建设,强调环境育人功能,从生态环境、文化环境、数字环境等方面评估,引导打造宜学宜居校园生态。聚焦校园安康工程(安学/健康维度)建设,整合生理健康与教育保障,通过设立身体健康、卫生管理、健康服务等指标,建立全面健康促进机制。聚焦校园安心工程(心理维度)建设,专注心理健康服务,构建“预防-干预-发展”三级防护网络,通过设立心理课程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危机干预机制等指标,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系统化。
滨州“心安校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通过明确价值导向,运用科学构建方法,形成科学指标体系,可为“心安校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随着实践推进,需持续优化指标动态调整机制、深化评价结果运用,推进数字赋能,以适应教育发展新需求。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践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治理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深刻转变,助力“心安城市”建设迈向新高度。
作者单位系滨州职业学院心安城市研究中心。本文系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5-SKGH-152);滨州市法学会“心安城市”重点课题《“心安校园”体系建设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