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1日
汇聚家校社合力 共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孙蒙蒙董云华田利滨
文章字数:1,740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202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这是新时代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政策理论基础。同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从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保障管理四个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是,这并非朝夕之功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实践中攻克一个个现实问题。
  作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以下不足:
  学校层面,对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是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但就目前总体情况而言,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等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可能是因为面对升学压力,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学生本人更加注重学业成绩,认为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普遍性、阶段性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同时,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服务与其他教学工作的内在联系,没有转变相应的教育观念。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在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时仍然以教材、以课堂为主,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薄弱。受社交网络等成长环境影响,中小学生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目前来看,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少,但是学生群体大,且青春期学生正处于心理问题多发期,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团队中,大部分是兼任教师,不仅要负责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工作,还要负责各种行政工作,且多不是科班出身,在其工作中容易出现角色混淆问题,这会影响来访学生心理问题的定性和解决。
  基于上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如下建议:
  以政策规章为基石,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要依照相关政策规章,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
  加强专业学校心理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的、庞大的教师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扩大专业教师队伍,首先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才的培养,其次要进行全体教师培训,只有全体教师都能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许多问题才能防微杜渐,才能遏止于萌芽状态。
  从具体措施来讲,可通过举办技能大赛、教研活动交流讨论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开展多样化心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活动、家长活动、特色社团等),激发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兴趣,引导其在活动中深化体验、感悟,学习掌握更多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营造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
  促进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校际合作,可以实现各校优势资源共享,根据各自特长和优势,在教学研究、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危机干预、论文研究等方面进行分工,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另外,通过校际合作,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互查互助及教师之间的同辈督导。
  推进家校社合作,汇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合力。建立完善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是社会发展大势所趋。心理健康自评和他评评价系统、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系统、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未来,在该体系发展基础上还要进行深化,并持续推动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开展工作,汇聚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合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为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建构温暖、和谐、安全的家庭、社会、学校环境。
  作者单位系山东航空学院附属小学。本文系2024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4-SKGH-185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