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州秉持“心安就是最好的治理”理念,在全国打造首个“心安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心安社区”建设理应成为“心安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滨州根据“心安城市”建设要求,深入实施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五安”工程,以提升百姓归属感、安全感和舒适感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心安社区”建设路径。
夯实“安身之本”,淬炼人民向往深厚底色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安身”是“心安城市”建设的基石。近年来,滨州各级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构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窗受理、分类调处、闭环管理”。2024年,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共受理矛盾纠纷8.08万件,其中92.96%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同时,社区层面打造了符合自身实际的矛调品牌,如“和事老”品牌、“听说彭李”品牌、“溪和睦调”品牌、“融·和理”品牌等,帮助群众解决劳务纠纷、婚恋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及物业纠纷等常见的矛盾纠纷,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上升。
为进一步推进安身工程,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应按照“五个规范化”要求全面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构建起资源整合、多跨联动的一体化治理平台,确保矛盾化解提质增效。整合调解类社会组织、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专业力量,全面参与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工作,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社会化水平。另外,聚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立体化、特色化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品牌矩阵,助力矛盾纠纷集约化解决,提高调处效率。
激发“安业之源”,筑牢民生关切长效基石
“安业”工程,是坚持就业优先,同时就业与创业相互促进,让老百姓和企业主体能各安其业、相互支撑。为促进百姓就业,滨州各地社区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就业以及助推企业发展。如,打造“红零驿站”,在互联网同步发布更新招聘和零工信息,帮助社区内失业群体就近找到合适工作;引入第三方机构建立“心安工坊”,开展缝纫加工、包装整理等项目,带动周边残疾人群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积极打响“滨周到”营商环境品牌,为社区内企业营造温馨、舒适的营商环境。
为满足居民多元化就业需求,解决就业难题,要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社区自身优势,健全社区微业服务站工作机制,提供就业失业登记、招聘登记等服务,打通服务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保障居民高质量充分就业。同时,坚持“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让老百姓满意”理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为企业纾难解困。
锚定“安居之求”,彰显人民主体治理本色
“安居”工程,旨在通过打造城市景观风貌,提升绿、居、车、路等环境,让社区居民宜居安居,从而实现政通人和的良好发展态势。近年来,滨州坚持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关切,在生态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提升等方面积极作为。在生态环境方面,2024年新建各类城区公园34处、绿道10公里、畅通道路10余条,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宜居环境。在生活环境方面,打造“心安物业”,建设20个物业服务标准化小区;完善社区棋牌室、戏迷室、健康咨询室等硬件设施,并增设电梯、完善门禁系统等设施,实现居民幸福安居。在人文环境方面,优化升级社区、乡村文明站点,加强社区文化长廊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为打造居民积极参与的多元共治安居社区,应健全与群众需求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社区助餐、健康服务、儿童游憩等多样化便民服务,从根本上实现由“治理”到“服务”的变革。健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组织网络,动员各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参与生态保护、节约用水等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以此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另外,进一步拓展公共阅读空间,提升公共阅读服务水平。
汇集“安康之愿”,熔铸人民至上价值成色
“安康”工程,旨在合理布局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合理、完善、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便于居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让其健康更有保障。为增强居民体魄、保持健康,滨州积极推行一系列居民健康、健身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彭李街道在社区层面打造了全市首个集医、防、药、疗、报于一体的公共卫生项目及公立医疗机构,提升了社区居民幸福感;市中街道文汇社区积极与医院对接,引导医院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社区,打造中医社区慢病服务中心。近3年,滨州累计布局“10分钟健身圈”1652处,建设体育公园体系。
为解决社区居民安康生活问题,积极开展医疗资源进社区建设活动。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逐步健全“小病不出社区”的诊疗格局;利用“互联网+医疗”服务,优化诊疗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深化全民健身运动,实施体育惠民提升工程。
筑牢“安心之基”,标定人民满意时代刻度
“心安城市”建设的重要追求是让老百姓“安心”。为实现老百姓“安心”的目的,滨州逐步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营造温馨的心理服务环境。有的社区打造“专家+妇干+网格员”专业心理服务团队,采用辅导、讲座、工作坊等形式,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教育和培训,为有需求的人员和家庭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有的社区积极探索“心理服务+矛盾调解”新模式,以心理服务为明线、矛盾调解为暗线,助力化解矛盾纠纷,提升了心理服务精准度。
为塑造良好社会心态,让百姓“安心”生活,应建设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一要健全基层平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服务。二要健全行业平台。积极推行“网格服务+心理疏导”“职工服务+心理疏导”“学校教育+心理疏导”“婚姻辅导+心理疏导”等模式,可采用购买服务方式,建立差异化服务目录,解决不同场景,尤其是工作、家庭生活等突出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服务实效。三要健全线上平台。构建线上心理服务平台,并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咨询,针对特殊人群提供专业的指导建议,积极塑造良好社会心态。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山东省北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