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9日
风·石头(之三)
○左丽宁
文章字数:1,909
  再次,登上山顶。
  耳边吹过六月的风,这风中没有了沁人的槐花香,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属于夏的热烈,此刻我无心去俯瞰山下的风景,只是在山顶慢慢走着,去寻找曾经的那块石头,去寻找一个内心深处的答案。
  人生在世,好像凡事都想要一个答案,苦苦追寻,只为给自己一个所谓的定义或交待。记得《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和其光,同其尘”,曾经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似乎很简单,那便是一种对于外在的适应,生活或现实中,很多时候,真的不必棱角分明地去排斥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东西,非得寻求一个所谓契合的答案,相反要试着去磨平自己的棱角,让自己慢慢去融入,以平和心态去接纳。
  可是曾经的我却总会在不觉间自我设定某些二元对立,比如清高与庸俗、比如好与坏、比如成功与失败,就像小时候我在看电视时经常会问的一句话便是“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或者在看到某个场景时会不由自主地说一句“这人真坏!”那时候脑子里所谓的好坏定义很简单,仅凭一句话,或者剧中人做的一件事就给他一个评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今渐渐发现当初“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是不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当站在不同的立场、不一样的角度去定义的那个好人,可能仅仅是出于一种目的在做着“伪善”,而那个曾被自己不屑、定义为委曲求全的人,或许是为了救某人于水火之中,抑或是为了某份坚持不得不扮演一个恶的角色。生活中亦是如此吧,随着心性的成长、认知高度的提升,便会渐渐自我打破心中所画的那个条条框框,以新的标准去看某个人、某件事,给出新的定义,而不再只是看到一个所谓的答案。
  前些日子我手机突然出了点问题,当时因为手机里存了一篇已经基本写完的文章,而且这篇文章时间要求有些紧促,马上修改完毕就要上交,可手机偏偏关键时候“掉链子”,我瞬间有些手足无措,整个人失落到极点,脑子里乱糟糟,甚至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失落的心情持续了两天,是一位好友的话点醒了我,他说,人与物的核心命题是人应主宰外物而非被外物所奴役,也就是说手机是为我所用的外物,我不应该因为它出现问题而影响到自己的心情,从而扰乱自己本来的计划,人不能被外界的物所影响。当时,听到他这句话,我不禁想到了《庄子·山木》中那句“物物而不物于物”,这句曾被自己记在本子上的话关键时候竟没有起到作用,还得依赖好友提醒。是啊,人应该把外物作为自己实现生命价值的一个工具、一份辅助,而不应该被物所支配。不否认,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一件物品,心中肯定会有一份依恋与不舍,这实属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若是一直为此而纠结,那么,这样一份偏颇的“我执”于自我而言,也许就是一份精神内耗吧。
  有些时候,太在意某样东西,太过看重某个方面,在努力追赶的过程中,反而会无意间丢掉更重要的。曾经我一直很在意生命中的那份烙印,如《平凡的世界》里不敢照镜子的27岁的孙少平,怕看见命运曾经赐予我的那枚“纪念章”,怯怯地一再努力将残缺掩藏,唯恐哪一道目光会刺穿自己脆弱的心脏。今天,当走过不惑的我再次回望,当试着去放下所有的尘世执念,试着去忘记那枚“纪念章”,用平和的目光去回应某份并无恶意的诧异,我开始渐渐去接近“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那样一份心境,开始让自己跳出划定的那个“框框”去看问题,当真正一步步迈出自我精神困境,我看到了久违的太阳,我听到了心底一个最真实的声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亦如游庐山,身在山之中,我们真的无法看到山的真实面貌,唯有走出“庐山”,站在更广的维度去观察、去思考,才能有一个全面的定义。这是两年多前认识的一位朋友说过的话,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认识到自己一些固有想法的幼稚,开始尝试从另一个维度去看世界、看自己,回头望,曾经的自己真的如朋友所说是在一个自以为的“山中”,或者说在自己划定的一个“圈”里,只是站在自己这个角度自以为是地考虑问题,从来没有跳出这个“圈”去想问题,当眼睛仅仅盯在一个点上,那么,又怎么能全面地去分析问题所在?又怎么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不经意低头,竟刚好看到曾经的那块石头,俯下身来,轻轻抚摸那份斑驳,指尖透过微凉,此刻如跟一位旧友对望,我知道它读得懂我内心的迷惘。
  深深吸气,我似乎听到了一个声音,那个声音告诉我,不要执着,一切皆是过程。或许,这便是佛家所说的“对境无心”吧,看着事情发生,激烈也好,平淡也罢,仅仅只是看着它发生,让自己的心始终平静,当对所有事情都保持一种“无所住”的心态,那么,心灵便有了一种最本真的淡然。
  当山风吹过,山顶的我放下了所有尘世执念,在山之“大”与人之“小”间我开始思索何为活着,多少次那山间回荡的呐喊曾给过无望的眼睛以方向;多少次,那山间吹过的风儿曾给予失落的心灵以慰藉。就像此刻,我不再刻意去寻找一份答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