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9日
阅之悦
○李荣舜
文章字数:1,828
  也许是因为天生的求知欲,自入学识字开始,我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在那个知识传播渠道相对单一而狭窄的年月,阅读成了我从课堂内外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主要方式,谁知一晃多少年过去了,如今,阅读仍然是我生活的日常。
  读书多年,对于我来讲,阅读大致分为三类。从阅读的广度来讲,分全面阅读和重点阅读;从阅读的深度来讲,分浅显阅读和深度阅读;从阅读的目的来讲,又分有目的阅读和无目的阅读。记得初入学时,家里土墙上糊着的报纸、大街上刷着的标语、大人给购买或者借阅来的各种小画书(也叫“小人书”)都是我阅读的对象。而对《闪闪的红星》《渡江侦察记》等感兴趣的小画书,我不知翻看了多少遍。但那时候基本上是处于感性阅读状态,悟得少,理解也不够深,而且掌握的知识面也窄得很。就拿有一本小画书来说,其中文字解说中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表述,我就纳闷:“怎么到河里游泳洗澡还洗不干净呢?”小时候并不知道中下游的黄河水竟然是浑浊的黄颜色。到了小学中高年级能够有机会接触到小部头或较大部头的有教育意义的小说或小说集,就会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也会被文章中的许多细节深深地打动或感染。现在想来,那一时期有一定深度的阅读对自己人生观的培育和树立是有极大益处的。到了初中,得益于我的一位爱好文学的老师,从他那里我借到了诸如《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山东文学》《诗刊》等纯文学或诗歌刊物,但由于学业紧张,只能忙里偷闲捡着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去读,也算是有重点地阅读吧。同时,由于考学的需要,我父亲托人给我购买了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课外时间,我又集中精力去“啃”这套丛书,这就是有目的地阅读了。
  考上师范后,去学校阅览室阅读或借阅图书刊物是我的课外爱好。因为借阅的图书不能留存,也“逼迫”我养成了摘抄、做笔记的习惯。一些文学类、科普类的读物成为我的阅读“首选”,也因此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和视野,也给予我许多的人生启迪。参加工作后,我仍然有到地区图书馆、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的习惯,有机会接触和借阅到较大数量的图书,并且也开始不断地购买和订阅书籍了。比如,我常年订阅《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文史知识》《文史精华》《读者》《报刊文摘》等十几种读物,在享受阅读的乐趣中,也拥有了一定规模的家庭藏书。
  随着工作角色的转换,后来的我越发忙碌,能够专心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但通过阅读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执着始终是不变的。与此相适应,我阅读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比如,单位订阅的报刊、书籍非常多,无论哪一类、哪一份我也都想读,但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于是在下班时我会带着精心挑选后的报刊和书籍回家。这个时候,我的阅读就有所取舍了,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对不太感兴趣的采取“速览法”,也就是“走马观花”式地大体浏览,主要看标题,确保“看过不会错过”,知道就行,不一定长时间记住;对感兴趣、自认为有用的文章或书刊,则“暂存”留待有时间时细细品读;对报刊中一些“豆腐块”型的文章,就采取“剪报”的方式留存;而对于感兴趣且认为今后可能用得着的段落、词句则冠以“文摘”“报摘”的字样,以做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几种方式联合并用,也就使“有用”的知识有了“长久用武之地”,也便于自己能够长期汲取知识的滋养了。
  有时我也反复思考,甚至问自己,阅读的魅力在哪里呢?我认为,这与阅读的目的性有密切关系。阅读,可以说都是有目的的阅读,阅读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阅读,实际上是一场知识与心灵的“契合”之旅,通过阅读获取正能量的知识,有助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而一个向上的灵魂,同样需要有丰富营养的知识的灌输与滋养。“阅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知识是打开心灵之窗、智慧大门的“金钥匙”。知识具有改变命运的力量,知识同样具有推动时代发展的力量。古代先贤用知识和智慧催生出了“仁者爱人”“养吾浩然正气”的古代文明思想,诞生出了“诸子百家”,一大批正直饱学之士,孕育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追求、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推动着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而通过阅读学习来获取知识的作用与益处也是无限的。阅读可以获得信息、知识与科学技术,阅读可以改造思想、纯洁灵魂、陶冶情操、提高品性修养、锤炼坚强意志,阅读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这也许就是阅读的魅力之所在吧。
  阅读伴我一生。我将继续以虔诚和敬畏之心阅读,并在阅读中涵养心性、汲取力量,在阅读中享受更加多彩而快乐的人生。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