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为切实保障青少年生命安全,有效预防溺水事故发生,现提醒广大师生及家长掌握以下防溺水知识,共同守护青少年平安成长。
1.池塘、水库等野外水域往往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水深难以判断,普遍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警示标识,地理位置偏僻导致救援力量难以及时到达。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因对水深判断失误而发生溺水事故。
2.河流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藏诸多危险。水下环境复杂,存在不可预见的漩涡和深浅不一的地形;岸边多为松软泥土或湿滑岩石,极易导致人员失足落水。部分青少年存在“水性好就不会出事”的错误认知,忽视了野外水域特有的安全隐患,如水温变化、水草缠绕等意外情况。
3.城市公园内的湖泊虽然表面平静,但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经调查发现,多数公园湖泊边缘存在湿滑、陡峭的斜坡,且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一旦发生儿童失足落水的情况,往往因自救困难而导致严重后果。
4.建筑工地积水坑普遍存在安全隐患。难以准确判断水深,水中可能混杂尖锐物品、裸露电线等危险物,易导致划伤、穿刺伤等伤害。部分工地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围挡缺失或警示标识不足,极易吸引未成年人进入玩耍。
5.游泳池作为公共游泳场所,其安全管理问题不容忽视。游泳池可能存在以下安全隐患:水深标识不清晰,深浅水区缺乏有效分隔;救生员配备数量不足,个别场所甚至出现擅离职守现象;安全警示标识设置不规范。这些管理漏洞极易导致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
6.河滩区域存在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看似表面干燥的滩涂下方可能因暗流长期冲刷形成“流沙”陷阱。这类地质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危险区域与安全地带界限模糊,肉眼难以辨别;人员陷入后,挣扎动作会加速下陷过程;若无专业救援设备辅助,被困者难以自行脱困。
主办单位:
滨州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集团)供稿单位:滨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