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云,原名马方杲,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积极从事抗日武装斗争,历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七支队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七团团长、清河军区清西军分区副司令员、渤海军区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兼清西专员公署专员等职。1944年8月,马晓云在青城县王家庄战斗中以身殉职。
马晓云1906年出生于山东省长山县北旺庄。早年就读于周村高等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并经营作坊,后赴天津加入东北军。在东北军期间,他耳闻目睹日本侵略军在东北犯下的种种暴行,民族仇恨油然而生。其间,他经常前往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探望在此求学的大哥马耀南,深受其爱国主义思想和进步理念的熏陶。后来,马晓云返回家乡后,积极发动群众声援东北人民抗日,筹集枪支武器,组织成立联庄会。
1937年“七·七”事变后,马晓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山东长山地区组织开展抗日武装工作。同年12月,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等同志在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的支持下,率领长山中学百余名师生,在黑铁山下太平庄发动了著名的“黑铁山起义”,正式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马晓云与其弟马天民全力支持发展抗日武装活动,将多方筹措的3支手枪和几百块银元捐赠给了起义部队。这次起义在周村、长山一带产生重大影响,引起日寇恐慌。日军为扼杀这支新生抗日力量,对马耀南及其亲属实施报复。1938年1月,日伪军突袭北旺庄,马晓云不幸被捕。后经多方营救,被保释出狱。
1938年4月,马晓云组织队伍投奔起义军,被整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七支队,马晓云任支队长。同年7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整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马晓云任第七团团长。任职期间,他率领部队深入敌占区,在胶济铁路沿线开展游击作战,先后完成拔除敌军据点、炸毁日军火药库、破坏铁路致日军军列脱轨等战斗任务,有效牵制了“扫荡”清河地区抗日根据地的日伪军,为根据地反“扫荡”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援。
1939年7月,马晓云的哥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壮烈牺牲,这一事件进一步坚定了马晓云的抗日决心。同年,经中共清河特委宣传部长赵明新介绍,马晓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成功设计铲除了多次陷害三支队、导致部队主力遭敌包围袭击的汉奸段书云。
1940年初,马晓云被派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教育。1942年夏,他离开生活了两年的延安,回到山东清河军区清西军分区任副司令员。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日军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对抗日根据地反复进行“铁壁合围”,执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在此期间,我特务队中部分意志薄弱者叛变投敌。面对严峻形势,马晓云及时向上级建议整肃特务队,通过整顿显著提升了部队的政治素养和军事素质。
随后,马晓云率特务队回到周村一带,先后攻克司家官庄、花沟等日伪据点,严惩叛徒汉奸,清剿敌特势力,与日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给予敌人沉重打击。经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清西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鉴于斗争形势发展需要,上级批准设立清西专员公署,马晓云被任命为专员。
1944年,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指示,原清西军分区改为渤海军区第六军分区,马晓云任副司令员。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部队分两路行动。司令员许云轩率一路赴小清河以南作战,政委李曼村和副司令员马晓云率一路800余人的部队,负责拔除青城县(今高青县)王家庄日伪据点。
在拔除王家庄据点的战斗中,我军经过激烈争夺,成功攻克据点内4座炮楼中的3座。残余日伪军退守西南角最后一座炮楼负隅顽抗。在多次强攻未果后,马晓云决定采用大型炸药包炸毁炮楼。他派人领来炸药,准备亲自检查炸药质量。正当马晓云从指挥所出来时,敌人的一颗炮弹不巧落在了炸药上,马晓云被爆炸的气浪掀到了五六米之外的墙边,当场壮烈牺牲。战士们化悲痛为力量,最终成功炸毁了炮楼,全歼守敌,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网站、山东英烈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