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3日
沾化建立“1+17+N”理论宣讲新模式
让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文章字数:1,387
  本报沾化讯(通讯员魏潇雨报道)“老少爷们儿都来瞅瞅,这麦粒硬实得像石子,指甲掐上去也不破皮,再看这颜色蜡黄透亮,这就是咱小麦收割、颗粒归仓的黄金信号啊!早一天晚一天都不如今天,抢农时就是抢收益,就是抢咱锅里的白面馒头。”前不久麦收时节,沾化区下河乡房岭村第一书记郭芳芳手里拿着一把穗头饱满的麦子攀上收割机履带,给村民们上了一堂“田埂上的农技课”,引导大家利用智慧农机抢抓农时收获小麦。
  “目前,小麦都顺利收获完成,我家除了留下一部分磨面吃,剩下的都晒干卖出去了,收入很可观。这些年,多亏有村干部们带头领着干,还定期向我们普及农业知识,粮食都丰收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房岭村一位村民高兴地说。
  近年来,在沾化区,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冬枣园到盐碱滩,从渔船上到社区里,从清晨到傍晚,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这片土地、滋养着群众心灵。
  滨海镇盐碱滩涂上,20米高的风机叶片正将阳光切割成流动的光斑。“咱滨海镇可是全区新能源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咱们的风、光、潮汐等资源就是咱们的‘宝贝’啊。”宣讲员殷培雯沿着“追‘风’逐‘日’·渔盐聚能”宣讲路线,向滨化海源盐业有限公司职工宣讲国家新能源政策。
  据了解,沾化区推出了“寻根之路”“千年古城·文脉传承”等14条主题鲜明、可学可看的精品宣讲路线,整合枣乡长歌、旗帜广场、冬枣研究所等17个覆盖全域的宣讲阵地,通过“精品路线+固定阵地”有机组合,构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基层理论宣讲“地图”,形成具有本土气质、时代特色、惠民取向的“1+17+N”(即:坚持党建引领1条核心主线,用好用活17个宣讲阵地,全面服务N类组织及群体)理论宣讲新模式,构建起区、镇街、村居三级联动且无缝衔接的宣讲阵地体系,实现了宣讲阵地“零距离”、群众参与“随时听”。
  正午时分的冯家镇渔港,冯家司法所所长孙晓玲与渔民们围坐在一起,深入细致讲解涉渔安全知识,引导渔民们提高安全意识。“安全不是束缚,而是让咱们撒网撒得更远、挣钱挣得更稳的‘护身符’。我们一定要把安全融入日常,将规矩牢记心间。孙所长,您有空多来给我们讲讲,这样的宣讲大家都喜欢听。”冯家镇渔民田明亮说。
  这是沾化区开展“枣乡新语·理润沾化”品牌宣讲活动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在工厂车间,劳模工匠用零件组装模型讲解“智能制造”;在田间地头,农技专家拿着枣树枝,演示嫁接新技术;在校园剧场,学生自编舞台剧动情演绎“红色故事”……这种场景化宣讲,紧贴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让宣讲内容更具象、更直观,有效提升了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既然群众没时间来听,那我们就想办法把最‘鲜’的惠民政策用最‘活’的方式送到老百姓身边去。”黄升镇党委书记王文涛在“七点半夜谈”宣讲活动启动大会上说。该镇为解决“群众白天没时间学理论知识”的问题,创新实施“七点半板凳夜谈+”宣讲新模式,宣讲志愿者们利用晚间闲暇时间下村入户,零距离、面对面开展“庭院宣讲”“板凳课堂”“乡村茶话会”等微宣讲服务活动,这群奔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宣讲志愿者们成了夜色中最靓丽的风景线。
  “从‘我讲你听’到‘共讲共学’,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沾化区用‘1+17+N’理论宣讲新模式,织就了一张覆盖10万余人次的宣讲网络。这场以时辰为谱、生活为曲的‘宣讲长歌’,正让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并化作田间地头的‘烟火晨昏’。”沾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李宝玉说。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