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5日
破解“签而不约”发展困境 激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力
李红梅
文章字数:2,396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眼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具有家庭化、持续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居民或家庭按照自愿原则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明确签约服务内容、方式、期限和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签约后可享受家庭医生提供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慢性病管理等医疗服务。
  2022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5%以上,基本实现家庭医生服务全覆盖。同年10月10日,山东省印发《山东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山东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现状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初期效果已经呈现,特别是针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症状老年重点群体,家庭医生可以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方案。但是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实际问题。
  一方面,家庭医生团队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有限,个别地方基层医疗设施设备老化、陈旧,造成签约居民往往选择大医院;另一方面,大多数居民轻预防重治疗,不去主动“约”家庭医生,有病直接去大医院。同时,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生的了解比较模糊,尚未认识到家庭医生的便利性与重要性。这就导致出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而不约”的状况,成为家庭医生制度落地亟待突破的一大瓶颈。
  “签而不约”问题分析
  宣传力度不够。尽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政策层面受到了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或者宣传内容与居民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度不高,对其所能带来的便利和益处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尽管政府部门为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策略和手段,宣传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居民即使签约,也往往不清楚自己能够获得哪些服务,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服务,甚至不知道签约后如何与家庭医生联系,如何预约服务、获取服务信息等。
  服务供给不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核心在于提供个性化、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然而,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际供给能力与居民的期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家庭医生的数量对应需求远远不够,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缺口。家庭医生团队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基层社区诊疗设备条件有限,部分签约居民生病后不信任家庭医生而选择大医院,导致签约后的实际就诊率和满意度较低。这也影响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际效果和可持续性。
  激励机制不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来调动家庭医生和居民双方的积极性,导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受限。从家庭医生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薪酬体系、职业发展路径等尚未完全明确,使得他们对于提供签约服务的动力不足。家庭医生的薪酬水平偏低,无法反映其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家庭医生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缺乏晋升和职称评定制度保障。由于家庭医生角色较为单一,难以在学术、教学等方面取得突破,导致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监管和考核机制有欠缺。部分地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监管力度不够,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居民的多样性需求。此外,考核机制的不足也可能导致家庭医生收入不公平,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
  “签而不约”改进策略
  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推广。加强宣传推广是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步骤之一。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策略,以覆盖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居民群体。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传统媒体对于老年群体而言仍然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可以通过播放公益广告、发布新闻报道和专题文章等形式,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度。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在年轻群体中具有极高的渗透率,可通过制作健康小贴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案例故事等有吸引力的内容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其次,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健康讲座、免费体检、健康咨询等活动,让居民充分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内容和好处。
  加快家庭医生队伍建设。定期对家庭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与二、三级医院业务协同,提高家庭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确保家庭医生能够提供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医疗服务。充实家庭医生队伍,扩大全科医生培养规模,重视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营养师等人才培养,优化家庭医生团队结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退休医生加入家庭医生团队。
  完善家庭医生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长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一是建立合理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结算标准。根据家庭医生的工作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服务费结算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强化绩效考核。将家庭医生的工作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职称晋升、培训机会等挂钩,实现优劳优得。三是建立长效的职业发展机制。建立家庭医生职业发展通道,明确职业晋升标准和条件,为家庭医生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监管考核机制。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监管体系。建立家庭医生服务评价机制,规范家庭医生服务标准,对家庭医生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服务质量符合标准。同时,考核侧重点应从签约率转移到履约效果,考核标准能量化。通过考核,确保收入分配公平性,避免因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收入不公平问题,确保优秀医生的劳动付出得到合理回报。
  作者单位:滨州职业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家庭医生“签而不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4-SKGH-088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