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清春通讯员张令高
渤海湾畔,春风浩荡,在山东港口滨州港万吨级码头,北海经济开发区中学七年级学生张明宇写下研学感悟:“货轮装卸背后,科技含量超乎想象。原来,‘海洋强国’战略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港口工人额角的汗珠!”
近年来,一场浸润式思政教育变革正在北海经济开发区中小学校园内展开。该区通过构建国旗下思政、蓝色研学、生态实践、红色传承“四大实践育人矩阵”,推动思政教育“走新更走心”。其中,蓝色研学是最独特、最有潜力的板块,也是“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的一个生动样本。
知海:探究历史,苦海沿边的故事记在心间
“蓝色课堂育担当”,北海师生们在历史中探究、在生活里感受,让家门口的故事、蔚蓝经济的澎湃入脑入心。
翻开书卷,一起了解沿海故事——滨州126公里海岸线曲折蜿蜒,却更多的是盐碱滩涂,常遭遇海水倒灌、侵袭;
俯瞰盐田,师生共同感受古老盐工的艰辛——同学们的祖辈多是“晒盐把式”,他们挖井、过卤、晒盐、收盐、整地,晒黑了皮肤、风干了血肉;
查看地图,触摸文明的脉络——贝壳堤旁,带着“岭”“台子”“山子”的地名,大多是古盐业遗址所在地,而帝赐街遗址到底是秦汉古风还是宋金遗留,引发同学们思考;
聆听故事,回味祖辈的生活变迁——听爷爷奶奶讲述童年故事,说那黄宿草、红荆条、屋檐窖、刷街水,说以前入口的水带着螺旋藻、盐碱味儿,说以前会对客人说:“这水咸,越喝越渴。”
向海:探访企业,感知滨州“向海图强”的发展成就
北海师生踏上防波堤,走进海港探访龙头企业,在盐田边计算结晶周期。他们边走边问、且行且歌,看海港崛起之路。
踏上滨州港,了解“从海边滩涂到亿吨大港”的奋斗史——行走海岸线,观察潮起潮落,大海的辽阔、油气管道的绵长,近在眼前;滨州主动拥抱世界,离不开滨州港的贡献,目前滨州已与13个国家的14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宾朋遍布世界各地。
走进龙头企业,感受父母奉献热血的新产业——在滨华新材料、东方海盐等企业,学生们了解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景、原盐提纯净化成食用盐的制作过程。同学们了解到,海洋与盐化工是滨州化工产业五大板块之一,滨州现有规模以上盐化工企业43家。
走进“渤海第一哨”,向国旗敬礼——在清明节、七一、国庆节等节点,北海中学、岔尖小学、大梁王小学联动开展“七个一”红色研学,重走一段海防路、学唱一首军旅歌、献上一条红领巾(一枚团徽)、做一次志愿服务、设计一份手抄报、撰写一篇研学心得、与英模合一次影,传承红色基因。
护海:体验民俗,在实践活动中变身“生态卫士”
实践教育中,北海师生乘着海风,登船出海,感受海风的轻抚,体验海钓的乐趣,吃渔家饭、住渔家屋、乘渔家船、做渔家活,体验祭海民俗,赏哪吒盐雕,变身海洋文旅向导。
同时,他们还争当“生态卫士”——在北海凤鸣湿地公园,师生一起感受北海当地的自然环境,发现并观察湿地的动植物物种及形态特点;参观珍藏在湿地公园的生物标本,记录候鸟迁徙数据。其间,孩子们自制的“生态浮岛”不仅获得省级科技创新二等奖,更让整个社区开始关注湿地保护。
此外,北海经济开发区第一实验学校的项目化实践研学作业《本地区海盐资源的收集与探索》入选山东省教育教学优质资源库,校本课程《走近海世界》获山东省首届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二等奖,大梁王小学代表滨州参加山东省蓝色海洋教育活动启动仪式海洋教育成果展。
“北海实践”印证:最好的思政课不在教室里,而在孩子们丈量土地的脚步中,在他们被海风吹亮的眼睛里,在他们为家乡巨变而雀跃的心跳里。
“思政教育应该像盐,要融进生活的汤里才有滋味。”北海教体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副主任李云鹏说。该区已培养省级“新时代好少年”12人,创建全国红领巾中队1个,2所学校入选省级红色文化、海洋文化教育示范校,相关工作被《中国教育报》等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