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5日
将浸润之道融入习作教学 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刘春玲
文章字数:1,59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语文习作教学承载着语言训练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使命。课程育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就是在课程育人理念指导下,探索如何以表达与交流为活动主线,以浸润的方式融入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提升学生思想文化素养,润泽心灵健康成长。
  读写融通,红色基因的文本解构与价值转化。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其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文化解码与重构的过程。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活态文化基因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如,在《一个粗瓷大碗》的教学实践中,构建“文本解构-影像赋能-实践转化”三阶教学模式,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展现精神品格,感悟文化内涵,可将个体感悟升华为集体精神财富,完成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数据显示,该模式下学生红色主题习作优秀率提升42%,91%的学生能准确运用“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等核心意象。这种“以文化人”的教学范式,使习作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实现语言训练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知行合一,本土文化的具身实践与精神传承。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实践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在真实体验中感悟语言之美、文化之根、思维之趣。具身认知理论指出,身体参与是认知形成的基础。小学语文教育应构建“身体在场”的教学模式,使文化认知突破书本局限,转化为具身经验。全面挖掘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落实班级社会文化实践,可让学生近距离了解滨州的历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和革命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如构建“行走的习作课堂”,在乌龙堂村党支部旧址,学生通过观看党史展馆的四大板块、档案馆的珍贵手稿,触摸历史温度,形成“具身认知-情感共鸣-价值内化”的认知链条。“行走的习作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激发学习兴趣与内驱力,深化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了知识习得与价值内化的统一。
  情境创设,多维互动的写作生态与生命成长。在写作教学中,情境创设与多维互动不仅是教学手段的革新,更是生命成长理论的实践载体。通过构建沉浸式的情境生态,写作得以超越工具性表达,成为学生感知世界、探索自我的生命历程。情境创设强调知识学习必须回归真实生活情境。通过创设与学生经验相匹配的生活化情境,消解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割裂,重构知识与生活的意义联结。如在“重走长征路”情境实践中,将抽象的长征精神具象化为“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等写作主题,这种具身实践使学生们能深刻体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多维互动的写作生态,使习作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生命滋养,突破传统情感教育“单向渗透”的局限,构建“情感驱动-认知深化-价值内化”的螺旋上升机制。
  生态重构,班级场域的文化浸润与价值引领。班级作为独立社会空间,是师生、家校等多元主体互动形成的“关系场”与“文化场”。生态重构需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建立“文化浸润-价值内化-行为外显”的动态循环机制。班级文化要遵循“自然、和谐、共生”原则,通过物质环境(教室布置、图书角)、精神文化(班训、班歌)、制度规范(公约、评价体系)的协同作用,形成“环境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的立体生态。如,通过设置“红色书吧”“英雄角”,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寻访团”系列活动等形式,实现文化符号的具象化渗透,将班级场域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拓展文化浸润的时空维度。通过重构班级文化生态,实现文化基因的隐性传承与价值内核的自觉生长,习作教学从单一学科活动升华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实践。
  作者单位:滨州实验学校。本文系2024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程育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4-SKGH-158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