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5日
非遗文创“花团锦簇”数字赋能“百花齐放”
曹修群 王迅
文章字数:2,48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数字技术在培育文化新业态、促成文化产业新增长点、激发传统文化产业活力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逐步凸显。
  非遗文创,旨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作为蓝海市场,非遗文创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不一而足:辟如,新鲜度不足削弱吸引力,随着生产生活愈加智能化便捷化、娱乐方式愈加多元化新潮化,非遗作为传统意味浓厚的文化形态亟待在更大广度上获得青睐;再如,受众度不足削弱传播力,非遗在内容、形式上多呈现明显地域特色,在主流消费市场受欢迎程度相对有限,其衍生文创产品推广范围也易受限;还如,开发度不足削弱影响力,市面上的非遗文创产品尚未做到与现代流行文化、新潮形式、时代技术完美融合。调查显示,超半数消费者认为现有文创产品存在“千品一面”问题。
  面对挑战,非遗文创产业愈发需要通过数字赋能实现破局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文创产品市场规模突破880亿元,其中64.7%的消费者明确倾向选择传统文化主题产品,反映出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获得的全新生命力。数字技术与非遗文化融合碰撞诞生的文创产品,对非遗文化发展脉络的展示更生动完整,对文创产品特色与内涵的呈现更直观深入,产品艺术魅力和传播效果有效提升。
  概言之,非遗文创产业发展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
  构建非遗文创数字化“资源库”
  许多独具特色的非遗技艺缺乏系统的传承保护,以致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全面深入理解非遗技艺成为一大挑战。
  如今,在现代数字技术加持下,非遗资源和技艺得以通过构建数字资源库的方式留存,其助力衍生品创意设计的优势明显。一是易获取,设计师、传承者及手工艺者能够便利地从资源库中获取图片、视频、音频、电子文件等多样化非遗资料;二是易感知,数字化资源跨越时空界限,从图案、色彩、形态、质感等多个维度帮助设计者深入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三是易迭代,资源库内容随技术发展和非遗文化发掘而不断丰富更新。
  近年来,滨州构建起国家省市三级非遗名录体系,42家非遗工坊完成数字化建档,年开展展演活动超300场。
  描绘非遗文创多样化“设计图”
  非遗与数字技术融合,极大拓宽了文化创意设计师视野,激发了更丰富的设计灵感。
  文化内涵提升,以数字手段深度融合非遗文化精髓于设计之中,如以大数据手段构建文化特征图谱、研究传统配色规律与造型逻辑,产品的文化内涵得以加深,其附加值也随之提升。信息容量提升,以产品设计为媒介,设计师通过数字技术能够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填充和展现产品的丰富信息,细节容量增加也使得消费者能够全方位、深层次地理解和感知非遗文创产品的独特魅力。时代元素提升,利用数字技术使独具特色的非遗元素与时代需求融合,多感官冲击使消费者审美趣味得到极大满足。
  《云锦·梦回千年》依靠数字化交互技术营造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既实现了“非遗”活态传承,也为传统技艺现代化表达提供了范例。
  塑造非遗文创大众化“展示窗”
  数字技术助力下,非遗文创的表现形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拓展,由过往的枯燥呆板变得生动可感,以更具吸引力和时代感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
  非遗“立”起来,运用三维建模技术,非遗元素得以从二维平面转化为立体生动的三维艺术形象,再现传统非遗手工艺品的精妙结构、表层细腻纹理及整体呈现的独特风貌。非遗“动”起来,动画渲染技术为非遗文化注入鲜活生命力与动态美感,传统故事与场景变得更加色彩斑斓、引人入胜,还能引领观众突破时空阻碍到“历史现场”亲身感受艺术魅力。非遗“活”起来,利用数字技术让非遗文创“发出声音”,设计师可根据不同文创产品风格和朝代背景设计曲风,增强临场感,感官体验更加丰富。
  焕活非遗文创多元化“价值链”
  借助数字技术,非遗文创摆脱以往表现形式同质、供需渠道有限的框架,实现更加复合多元的功能。
  厚植文化价值。数字技术助力下,千姿百态的文创产品源源不断出现,彰显我国非遗文化的厚重底蕴,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带来基于共同血脉的文化认同。
  发力传播价值。数字技术显著增强非遗文创产品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为不同产品培育具备文化识别度的品牌标识,形成独特的艺术符号,伴随知名度、美誉度提升加深消费者的印象,也增强消费者通过购物平台或社交媒体与他人交流分享的体验。
  深耕经济价值。数字技术助力非遗文创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文旅、教育、影视等产业与非遗文创产业相融合,延伸拓展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化创意产业链,赋能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产业生态协同进化。滨州以胡集书会为核心打造曲艺文化IP,从“听书赶集”到“非遗经济”,推出“曲艺+旅游”融合模式,书会现场《黑神话:悟空》配音与陕北说书结合,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
  奏响非遗文创互动化“共鸣曲”
  非遗形式多种多样,在设计非遗文创产品时亟须突破的难题就是全面深入地体现非遗中各自蕴含的宝贵精神内涵,这就需要在增强交互性上下功夫。
  一方面,注重情感需求,非遗文化作为一种以声音、形象及技艺为载体的“活态”文化,要结合用户体验和情感需求,构思文创产品的功能、形态,综合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消费者的感官体验,深化消费者对非遗文创产品内涵的理解,促进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增强交互体验,借助数字技术完善沉浸式体验流程、塑造互动体验项目,采用多感官体验设计来增强与文创产品之间的互动频率,让消费者在虚拟与现实相互交融中感受非遗文创的美感,在互动场景中体会传统工艺的技术精华,帮助消费者更深层次领悟非遗文创产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与信仰体系。
  非遗文创产品融合了审美智慧与情感共鸣,彰显了精湛工艺背后所蕴含的卓越匠心,数字技术推动非遗文创产品“旧貌换新颜”,使非遗文化从“物质”层面向“非物质”层面转型,让越来越多消费者体会到非遗文化崭新的时代面貌。滨州在历史的积淀与传承中,孕育了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66项、市级214项,丰富的非遗资源提供了以数字赋能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沃土,彰显着滨州特色非遗的底蕴与活力。
  曹修群系滨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副研究馆员;王迅系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本文系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SKGH-216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