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5日
如何将地方特色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
陈凯
文章字数:1,988
  地方特色优秀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历史发展的生动见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地方特色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需探索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地方特色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有效感知理论内涵、实践伟力。地方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具体呈现,蕴含着地域化的精神标识和价值理念。将其恰当地融入思政课堂,是实现课堂知识与学生可感可知的地方经验相连接的有效途径,让马克思主义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焕发生机,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结合的深刻内涵与实践伟力。
  有效发挥教育功能、育人价值。滨州拥有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涵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孙子文化等多种类型。这些资源有助于将抽象思政理论具象化,使学生在熟悉的文化场景中理解政治概念,把文化从抽象的道理变成学生能亲身参与和理解的实在体验,实现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的统一。
  有效培育核心素养、思考能力。在知识层面,以地方文化资源补充教材案例,把课堂上的抽象概念与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使理论易于理解;在能力层面,通过文化比较、实践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溯源、判断,锤炼深度思考力;在价值层面,使学生对家乡的认知逐步升华为亲切感与责任感,形成结实可靠的情感纽带。
  地方特色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从教师实施能力角度看。思政课教师如果缺乏系统的文化知识背景和专业解读能力,就难以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并将其有效转化为教学案例。学科背景差异也可能导致对文化现象的解读流于表面,难以触及地方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核。教学进度压力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进行文化拓展的空间,出现“讲不透”“讲不深”的问题。
  从学生认知基础角度看。当代青少年是信息化、全球化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其生活经验与传统文化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代际隔阂,并对本土文化产生认知疏离感,导致学生在面对相关教学内容时,难以建立情感连接与文化认同,教学内容停留于表层知识传授,应有的文化情感熏陶难以渗透,课堂教学所承载的家国情怀、集体意识、工匠精神等价值观也因缺乏共鸣而难以有效内化,文化育人的功能大打折扣。
  从保障机制体系角度看。地方特色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长效机制仍待建立健全,教师“各自为战”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现象仍然存在。现有教学评价主要关注知识点掌握,文化素养培育情况尚未有效纳入考评体系,难以激发教师开展教学创新积极性。
  系统推动地方特色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
  激发队伍能力,提升教师塑造力、转化力。围绕思政教学任务,开发标准化的阐释解读课纲,提炼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历史脉络、典型符号,为教师队伍提供多学科视角的深度解读方法。教师培训注重实践性,强化对文化场馆、历史遗址的实地考察,组织田野调研、对话非遗传承人等活动,强化教师的亲身体验感和文化理解深度。聚焦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有效教学案例和课堂活动,围绕案例开发流程训练、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多媒体技术呈现等方面开展应用指导,帮助教师精准把握文化精神内核,推动在有限课时内实现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实质化、高效化融合。
  激起情感共鸣,提升学生体验感、认同感。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必修环节,积极推动将博物馆、非遗展示点、历史文化遗址等地点的研学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以制度性约束提升学生基础文化感知经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数字化技术复现历史场景或文化空间,推动抽象文化可触可感。课外探索布置“寻访家乡印记”“传统习俗的现代观察”等主题调研,组织节俗模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引导学生挖掘传统符号、传统价值的当代意义。将地方历史人物事迹、民间传说故事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同理心和情感共鸣。多措并举,推动思政教学效果从感知体验到情感认同再到价值内化逐层递进。
  激活机制效能,提升保障协同性、系统性。挖掘利用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孙子文化等地方特色优秀文化资源,探索建设区域性数字化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散落的优质文化影像、口述历史、专家解读等资源,实现集中存储、便捷检索。推动教研骨干与文化专家合作,对优秀文化资源原始资料进行深度教学价值挖掘,设计符合教学规律的实施路径和学习任务,开发系列化、标准化的优质教学案例库。将学生的文化理解力、文化认同感、文化实践参与度等素养维度,明确纳入思政课核心评价指标体系,探索设立可观测、可操作的衡量标准,树立起鲜明导向。建立长效化支持体系,建立教育部门、文旅部门、行业专家、一线思政教师等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保障优秀文化资源持续挖掘更新、教师素质持续培训提升、评价标准持续完善优化。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滨州中学教师。本文系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5-XWZX-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