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28丹东线滨州段套尔河特大桥正式合龙,预计2025年下半年建成通车,将有力推动环渤海经济带互促互融发展,优化滨州沿海路网布局(资料图)。(通讯员高士东蔡岗昌吴国治摄影)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业。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发出“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伟大号召,明确要求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近年来,滨州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赢”,积极倡导开放联动发展模式。其中,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滨州汇聚资源强交通,聚焦内畅外联、立体多元、高效快捷、绿色低碳、安全韧性,全力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滨州样板。
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实践
铁路事业蹄疾步稳。近年来,滨州开启铁路建设大发展时期。全市在建铁路2条(津潍高铁、济滨高铁),规划铁路1条(滨临高铁)。2024年,我市铁路货运量完成2023万吨,同比增长18.68%。
公路建设提速发力。近年来,滨州公路路网加速升级,高商高速滨州段建成通车,庆章高速、G228丹东线、G220东深线滨州段加快建设;滨州黄河大桥南延工程顺利贯通,乐安黄河大桥开工建设;新建“四好农村路”746公里。2024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8052.5公里。
港航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滨州港口吞吐量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达到5020万吨,同比增长4.18%。滨州港5万吨级航道工程开工建设。滨州民用运输机场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2024年成立全省首个低空飞行服务中心,获批全省唯一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助力低空经济振翅高飞。
运输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滨州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多式联运,全市完成绿色低碳货运量8446万吨,同比增长21.8%。泊港铁路货运量突破100万吨,实现了从1到100的跃升。滨州港外贸货运吞吐量连续三年翻番。小清河黄金水道开启“全流程链”河海联运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启动新能源卡车绿色运输试点项目。
以滨州交通运输开放联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
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随着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的纵深推进,滨州将聚焦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按照“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融半岛圈、西进中原群”的发展方向,一体推进通道和枢纽建设,打造“两横两纵”高铁网、“两横三纵N连”普铁网,“两港四河七港区”水运网,“六横三纵两环”高速网,加快推进滨州民用运输机场建设。
持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坚持项目为王,抢抓机遇、用好政策,谋划实施好综合立体交通网2025年、“十五五”和到2035年中长期“三张图”,统筹推进铁路加快成网、公路加密扩容、港口能级提升、机场破题开局,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和充足储备。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要加快智慧转型。加强交通运输领域资源整合和数据汇集,研究跨部门共建共享和业务联动,加快推进交通智慧大脑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二要加快绿色转型,用好用足国家“两新”政策,稳妥有序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培育更多应用场景。三要加快发展低空经济,积极推进A类飞行服务站规划建设,着力构建低空经济服务保障体系,促进空域资源安全高效利用。
多措并举解决交通项目融资难题。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计划,以项目为盘子承接上级配套资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争取上级部门对我市的倾斜支持,并提高补助标准。二是发挥市级财政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市级财政的基础配置和引导作用,建议市、县两级财政各按财政可支配收入一定比例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后每年预算投入比例要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挂钩相应等比提高。三是构建多元化投资格局。建议在做好补助资金对上争取基础上,坚持“一个整体”思维,加强项目包装融资,推动项目纳入工业园区开发、全域旅游开发、路域综合开发等“大盘子”,为项目发展留足空间、兜牢底线,真正解决融资难问题。
滨州的实践表明,交通运输的开放联动能够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点。通过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创新区域协同机制、培育新兴业态,可实现基础设施完善与生态环境改善良性互动。未来,滨州应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将交通规划深度融入流域整体发展战略,在项目设计、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贯彻生态理念,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滨州智慧”。
作者单位系滨州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本文系2025年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开放联动——以滨州市通运输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SKGH-078。(本文数据截止到2024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