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7日
守牢“三条线” 促进“三农三增”
丁逸群
文章字数:1,772

  2025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对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指明了方向。其中指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实现这一目标,最基本、最关键的就在于守牢“三条线”。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口口相传的俗语,传递出朴素的生存智慧,映照常新的时代命题。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维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大的国情。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4万亿斤,比2023年增加221.8亿斤,增长1.6%,首次跨越“1.4万亿斤”的历史性门槛,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把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为巩固和发展粮食安全政策体系作出了系统部署和安排。此外,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关注粮食产量,还要重视粮食质量、生产稳定性和综合保障能力,要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提升品质、优化品种结构,加强生产全链条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命脉,关乎民生福祉。2024年,滨州市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面积增量全省第一;粮食播种面积891.1万亩,粮食总产量77.62亿斤,单产435.52公斤,实现“三增”;人均粮食产量达到全省的1.7倍、接近全国的2倍。此外,滨州市争取棉花提质增效资金2900万元;无棣县获评“全国棉花制种大县”。
  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粮安天下,地为根基。从黄土高坡的沟壑田垄到江南水乡的沃野平畴,每一寸耕地都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基因,凝结着世代耕耘的汗水,更寄托着14亿中国人的深切期盼。土地是农民的“命脉”,是任何人都不能触碰的底线!
  对于耕地保护,中央一号文件也有部署要求。第一,要严守耕地数量。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牢牢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第二,要提升耕地质量。重点是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下一步的关键,就是确保农田建设高质量和利用可持续。第三,要管住耕地用途。重点是解决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一方面,对于“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非农化”问题,要抓好持续整治、露头就打,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对于耕地“非粮化”,重点是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制定基本农作物目录,明确耕地允许种什么的正面清单,保障耕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
  耕地保护,关乎“国之大者”。2024年,滨州市耕地面积达到608万亩,净增加9.08万亩,实现“三连增”;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22.7万亩,覆盖耕地面积87%。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这是“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扛稳责任,防止思想松懈、工作松劲,慎终如始做好监测帮扶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确保过渡期圆满收官,为实现“三农三增”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一是“早”,早发现、早帮扶是关键。第一,农户自主申报,当农户遭遇不可抗事件,收入下降或者支出增加,认为可能返贫,可以主动上报。第二,基层干部定期排查,在排查中发现风险。第三,通过大数据对比,及时发出预警,推送到相关部门。二是“准”,分层分类帮扶,强化针对性、实效性。帮扶目标和帮扶策略应具有针对性,考虑个体和家庭的具体情况,根据监测对象返贫致贫的发展制约因素,制定“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措施。此外,在帮扶后还要进行评估,评估风险是否消除、帮扶是否有效。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一体谋划推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奋力开启过渡期后常态化帮扶新篇章,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实践证明,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是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三农”力量。
  作者系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科社教研室讲师
  资料图郭志华吕占民摄影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