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6日
县域医共体“四个下沉”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文章字数:1,751
  本报讯(记者 吕翠萍 通讯员李宁张舒孟令通报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是改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关键。近年来,我市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资源、人才、技术、管理“四个下沉”,构建高效能、高质量、有温度的医疗服务体系,让基层群众更好地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为城乡居民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近日一大早,无棣县水湾镇西吴家庙村村民肖亮(化名)就来到镇中心卫生院。70岁的他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伴有严重并发症,以前他只能坐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医院进行调理和治疗,而现在,在家门口的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到专业医疗服务。“患有高血压、高血糖多年了,之前都得到县医院调理、治疗,现在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孩子们也不在身边,听说县医院和我们镇卫生院网络连线了,我就到这来了,确实方便了很多。”肖亮对记者说。
  水湾镇中心卫生院医生对肖亮说:“咱卫生院已经跟县医院实现了网上连接,有什么问题或者哪里不舒服,都可以跟咱县医院专家说一说。比如你的血糖控制不是很满意,刚才咱就跟县医院内分泌科一位专家进行连线,按照他给你提出的用药方法,坚持一段时间,会有很好的效果。”
  当天,无棣县级医院专家第一时间通过远程医疗手段,依据反馈信息给出了精准的治疗方案,不需要老人长途奔波、排队挂号,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县级专家的专业指导。肖亮老人的就医体验,正是无棣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果的生动体现。曾经,看病难、看病远是不少基层群众的“心头之痛”,近年来,无棣县以构建分级诊疗制度为核心,以“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为目标,全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将优质医疗资源精准地“编织”进基层的每一个角落,让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全方位健康服务。
  水湾镇中心卫生院主治医师赵雪峰说:“像肖叔这样的患者,血糖控制不满意,伴有严重并发症,之前我们建议到县医院进行治疗,现在我们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在10分钟内就可以跟县医院专家进行连线,患者的住院病历、辅助检查项目和结果等信息都可以实现共享,为其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让基层群众更放心、更安心。”
  在无棣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中,“资源和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已成为现实。该县深度参与市级“互联网+”医疗影像云、检验检查结果互认2个平台,实现了省域内医疗信息互联互通,这意味着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做的检查检验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都能得到互认。据统计,自去年以来,无棣县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达4.4万次,为群众节省就医费用共计270余万元,既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又避免了重复检查,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无棣县医共体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朋介绍,该县聚力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积极构建“1126N”医共体体系(即:1个领导小组统筹,1个办公室落实,2家县级医院牵头,6个管理中心支撑,N家基层医疗机构参与),累计投资3200万元,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医共体智慧医疗平台。建成远程影像、心电、会诊、审方等“八大中心”,实现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年内开展远程诊疗1.45万例,双向转诊近1300人次,选派130名专家下沉基层,设立19个名医基层工作室;同时组建122支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覆盖29.8万名居民,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医疗服务。
  无棣县医共体建设,是我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大幅提升,让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高效且经济。以普通阑尾炎患者为例,在医共体专家下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手术的情况下,费用仅约2000元,相较于在二三级医院住院治疗能节省医疗费用近万元。同时,基层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已有4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如今,基层诊疗量占比达68.3%,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在基层首诊,我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正稳步向前,全力以赴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我市将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有力举措,目前县域内全面建成了医学影像中心、远程心电中心,基本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共享”。同时,聚力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个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少花钱”,全力构建“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就医格局。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