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持续来袭,防暑降温关乎生命安全。什么是中暑?中暑有哪些典型症状?这份消暑指南请查收。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高湿度且不透风的环境下,由于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散热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过高而引起的热损伤性疾病。该病症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危及生命的急症。若未及时救治,可能因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导致永久性脑损害、肾衰竭,甚至死亡。需特别注意的是,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慢性病患者及过度疲劳人群更易发生中暑。
中暑有哪些典型症状?
先兆中暑
人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或生活一定时间后,出现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目眩、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尚低于38摄氏度,属于先兆中暑阶段。
轻度中暑
若先兆中暑症状未能得到及时干预,病情将进展至轻度中暑阶段。此阶段体温会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皮肤出现明显灼热感,并伴随早期循环功能障碍,具体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以及心率加快等体征。
重度中暑
其典型症状包括高热、痉挛、惊厥、休克及昏迷等。
根据临床表现差异,重度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3种类型。
热痉挛
常见于青壮年群体,多发生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或运动时。患者意识清醒,体温通常保持正常范围。该病症主要由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代谢失衡,特别是钠离子补充不足引发低钠血症所致。临床特征为躯干及四肢肌肉间歇性痉挛,其中腓肠肌痉挛最为典型,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痉挛性剧痛,症状通常持续约3分钟后自行缓解。
热衰竭
常发于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群体。主要病理机制为高热环境下体液过度丢失引发的血容量不足。临床表现包括头晕、眩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呼吸急促、脉搏细弱、心律失常、晕厥、肌肉痉挛,严重者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热射病
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热射病可分为两类发病形式: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在高温高湿或强日照环境下持续作业数小时的劳动者;非劳力性热射病则常见于老年、体弱或慢性病患者在高温且通风不良环境中长时间滞留所致。其病理特征为机体热应激代偿机制衰竭,导致核心体温急剧升高(常达40摄氏度至42摄氏度甚至更高),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典型症状包括意识障碍(呼叫无反应)、无汗、昏迷、抽搐、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瞳孔缩小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严重病例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包括休克、心力衰竭、脑水肿、呼吸衰竭以及肝肾功能衰竭等,具有极高的致死风险。
主办单位:滨州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集团)
供稿单位:
滨州市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