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4日
魏桥创业集团的教育探索:
“托管公办校”重绘区域教育图景
本报记者邱芹李前军通讯员李禄
文章字数:3,800




  地处渤海之南、齐鲁之北的北海经济开发区,一度因地域偏僻、教育保障不足、教师队伍老化及教学模式滞后等问题,成为滨州教育版图上的薄弱环节。落后的教育水平成了人才流失的推手,学生随年级增长大量转学外流,成为困扰企业和家庭的普遍问题。与此同时,作为县域普通高中的滨州实验中学,同样面临着优质生源流失、教育资源受限等发展瓶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魏桥创业集团为了回馈当地群众,更为了让“工业重镇”不至沦为“教育洼地”与“人才荒地”,选择主动解开这个死结。以“公益助学”为初心,将“公办托管”作为破局的关键,魏桥创业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振兴县域高中的战略,通过无偿托管公办学校的创新实践,着力扭转北海“教育洼地”的困境。该集团在北海教育重塑与滨州实验中学变革中,书写了企业担当与教育革新的共生答卷。
  改变北海教育生态的“魏桥模式”
  滨州魏桥国科教育集团执行理事、总督学、副总校长宋存德表示,托管在传统意义上往往伴随着经济回报的期待,但魏桥国科教育集团以“公益”二字彻底改写了规则。5年间,集团努力践行“政府基础投入+公益资金增量”模式,通过士平公益基金向托管的北海教育投入公益资金达1.16亿元。其中,引进优秀人才投入3437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投入1787万元,包括改造学校餐厅和教师公寓、装修教学楼室内文化、配备特色课程设施设备和阅读书籍,以及安装100余台多媒体智慧黑板、配备教师办公电脑336台,装配学生微机教室2间等;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投入840万元,系统提升干部管理能力和教师专业素养。从硬件改造到软件提升,从教师赋能到课程革新,集团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彰显了教育公益的诚意,且不收取任何托管费用。
  滨州魏桥国科教育集团的托管绝非简单的资金注入,而是一场系统性的教育生态重构。在“服务、赋能、指导、监督”理念指引下,改革在五个关键维度同时发力。
  激活教师队伍活力。干部竞争上岗、教师全员双向选聘让“能者上、庸者下”成为常态;绩效奖励制度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更关键的人才战略是“输血”与“造血”并行:用公益基金在学校编制外引进63名优秀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同时聘请超200名全国专家名师入校指导,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组织百余名骨干教师赴深圳、厦门、盐城、甘肃、天津、青岛等地开展跟岗学习,在行走中拓宽教育视野,更新教学理念。2022年入职北海第一实验学校的青年教师胡文英开心地告诉记者,她是学校托管模式的受益者,她通过名师大讲堂等方式接触前沿教育理念,研习北师大教育资源包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参与校内“青蓝工程”实现接力成长,还因为多劳实现多得。胡文英说:“在这里,我和学生实现了全面成长。我把北海当成了家,将继续用青春和汗水为北海的教育增光添彩。”
  重塑课堂形态。集团抓实“三新”落地进课堂,推动达标课堂建设。特别聘请王敏勤、崔成林、廉春雷等全国知名教育专家长期驻校指导,将课堂打造成教育的主阵地。专家团队深入学科教学一线,帮助教师建立起科学、高效且富有吸引力的新型课堂模式,使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革新育人观念。集团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彻底摒弃“唯分数论”。在北海第一实验学校,创新性地聘请中科院研究员担任科学副校长,为学校发展注入科研力量。学校组建了以“海洋”和“书香”两大主题为核心的社团活动体系,开设编程、机器人、油画、民乐、足球等百余门校本选修课程。在无人机活动室,来自魏桥北海工业园员工家庭的李佳骏、周熙哲同学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飞手”技术。据负责学校社团工作的刁珊珊老师介绍,今年,该校与滨州实验学校共同入选“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其沉浸式科学教育模式引发关注。近3年来,该校学生斩获省级中小学科技创新奖项4项、20人次获奖,科学教育成果斐然。
  重建家校信任。滨州魏桥国科教育集团托管北海学区后,通过多项举措构建家校命运共同体。具体包括成立家长委员会和膳食委员会,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开设校长大讲堂。学校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每一个细节,通过真诚、透明的沟通方式传递给家长群体。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家校关系回暖,曾经流失的生源开始逐步回流。仅2025年秋季新学期,预计将有近百名学生回流转回北海两校。
  优化治理生态。滨州魏桥国科教育集团理事长、总校长郑旭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集团与政府建立了高效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筹、问题共商和事业共创。政府负责基础保障,集团注入优质资源与灵活机制,学校专注教学实施。三方权责分明,形成支撑学校健康发展的良性治理生态。
  5年的风雨兼程,北海教育迎来胜利的曙光。该学区教学质量已从全市排名靠后跃升至全市第一梯队,2025年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增长了115%。在教学改革方面,学区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知识面,开展丰富社团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组织各类学科竞赛培养专业特长。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弥补了科技、艺术和体育教育短板,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北海第一实验学校凭借突出的科学教育成果,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称号。学区生源从原先的大量外流到如今的回流激增,这一转变充分印证了魏桥模式“公益助学”理念的成功实践。
  振兴县域高中的“魏桥方案”
  在国家大力实施振兴县域高中战略的背景下,滨州魏桥国科教育集团积极拓展教育服务领域,将目光投向更深远处——滨州实验中学。该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成为滨州魏桥国科教育集团办学模式在高中阶段的一次重要实践与突破。
  5年来,滨州魏桥国科教育集团通过践行“政府基础投入+公益资金增量”的办学模式,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据统计,集团累计投入公益资金达3400万元,不仅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推动了教育内涵的提升。
  通过改善条件赋能学习。投入1800万元改造待启用的民办学校校舍,破解选课走班教学的空间需求问题;投入227万元用于教学设施升级,包括智慧黑板更换、教师办公设备更新、供暖系统改造以及运动场地建设等基础设施改善项目;投入110万元建设AI智习室、AI聊愈室等数字化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心理健康提供数字化支持。在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集团以ForClass平台和智学网为核心,实现了备课、作业、测试的数字化闭环管理。通过为每位学生配备平板电脑,并引入创而新精准教学系统、爱培优课程等优质资源,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通过贯通培养虹吸生源。集团依托“士平书院”,联合山东大学、深圳果力智能等高校和科技企业,构建了“小-初-高-大”贯通培养共同体,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路径。在课程建设方面,打造了数学奥赛强基课程、人工智能特色课程等优质课程体系,对外形成强大吸引力。2024年,优质生源招生实现历史性突破。同时,集团实施的“士平励志计划”为寒门学子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该计划已资助105名学生,并组织他们赴省内外名校交流学习,有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通过双轨师资强化内核。在政府编制师资的基础上,集团通过公益基金投入303万元专项资金,引进14名优秀教师,形成灵活互补的“双轨制”师资队伍。在管理机制方面,集团推行干部竞聘、教师双选、绩效考核等激励制度,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同时,与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强师计划”“培优行动”教师培养项目,通过跟岗学习、AI教学、跨学科融合等专项培训,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滨州实验中学的振兴之路已初见成效。学校不仅教学质量实现触底反弹,各项教学指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还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涌入。魏桥模式正在这片沃土上继续开花结果,为更多学子的梦想插上翅膀,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拔尖创新的领军人才,助力国家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
  公益托管的“魏桥内核”
  滨州魏桥国科教育集团托管模式之所以能释放巨大能量,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公益内核与创新机制有效结合。
  集团创新实施的“无偿公益托管”模式属全国首创。该模式秉持公益初心,坚持无偿赋能,集团不仅不收取任何托管费用,还通过公益基金持续投入,有效解决了公办学校发展过程中“想为而难为”等现实困境。政府保障基础,公益基金精准补充——这种“双重保障”机制,让学校发展不再捉襟见肘。
  管理赋能,双轨灵活,滨州魏桥国科教育集团为托管学校注入了民办机制的活力元素。该集团在政府与学校之间扮演了独特的“助推器”和“隔热层”角色。集团利用自身资源和效率优势,承接学校无力解决的难题,缓冲了外界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非必要干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集团实施的“双轨制”师资配置(政府编制教师与集团聘任骨干教师相结合),有效破解了编制限制与结构性缺员问题。
  政企校协同,责权分明,通过协议和联席会议制度,清晰界定政府(基础保障)、集团(资源注入+难题协调)、学校(教学实施)三方权责。形成了“大事共商、小事通气”的工作原则,建立了“有成绩共享、有问题共担”的协作机制。这种治理架构,既保持了各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又实现了目标统一、运转高效的协同效应,为教育领域多元主体合作提供了创新范例。
  渤海潮涌,书声琅琅。当崭新的智慧黑板点亮了曾经陈旧的教室,当百门选修课满足了学生探索的渴望,当外流的学生踏上了“归家”的旅程,北海的教育图景已被魏桥用情怀与智慧重绘。滨州魏桥国科教育集团这一教育创新模式如同一束强光,穿透了资源匮乏与体制困局的迷雾,在公益的土壤上,企业以不求回报的担当证明了:优质教育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它可以在责任、智慧与协同的浇灌下,在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最终枝繁叶茂,泽被一方。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