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洪流考验城市生命线,极端天气频发成为城市治理的时代大考。滨州市以56.4亿元的重磅投入和系统性布局,夯实城市防汛根基,并聚焦抢险救援、救灾保障、汛期安全,全面提升应急处置效能,构筑起一道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钢铁长城。
城市防汛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敲碎打,而是关乎城市韧性的系统工程。滨州市坚持“系统治理、污涝同治”理念,以1400公里雨污管网清淤改造疏通城市“毛细血管”,以831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破解合流顽疾,以120公里排涝河道整治畅通“城市动脉”。特别是潮河—徒骇河关键节点贯通工程形成的“自排+强排”双保险机制,彰显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治理智慧。同时,我市统筹推进雨污管网、景观水系、排涝河道协同治理,实现了城市“血脉经络”的系统再造,也体现了立足全局、标本兼治的治理逻辑。当雨水污水“各行其道”,当蓄排结合、上下联动的排水格局形成,城市便在暴雨侵袭中拥有了从容应对的“硬实力”。
面对瞬息万变的汛情,滨州坚持数字赋能,提升防汛效能。在全省率先建成城市防汛数字孪生平台,整合气象、水文等数据资源,划分40万个计算单元构建精准模型。创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机制,在暴雨来临前72小时推演洪涝轨迹;200处物联感知设备和700路视频监控织就“智慧天网”,68座闸站自动启闭响应提速80%;无人机智慧巡航系统沿110条航线巡查,实现53处隐患点100%闭环整改。数字赋能为防汛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和“最强大脑”,推动防汛模式实现从“被动应急”向“主动防控”跨越。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抢险救灾作为防汛工作中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环节。滨州市奋力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镌刻在防汛救灾的最前线。组建140支常备救援队伍、5767名应急人员枕戈待旦,39728件装备随时待命,打造“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救援铁军。从化工园区防汛短板整改到11座尾矿库落实“五个一”防汛措施,从“三断”应急演练到地下空间搜救模拟,从281处安置点到市县乡村四级预案全覆盖——每一项部署都彰显着“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责任担当。
据气象部门预计,今年汛期,我市气候状况总体一般到偏差,极端灾害性天气仍将呈现多发态势,阶段性旱涝灾害风险较大。预计雨季于7月上旬开始,主汛期强降水、持续性高温、强对流大风灾害风险高;汛期(6月—8月)全市平均降水量470毫米—510毫米,较常年偏多2成—3成。
在极端天气常态化的今天,唯有将系统治理的工程根基、数字赋能的科技利剑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熔铸为强大合力,才能筑起守护万家灯火的“铜墙铁壁”。全市上下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防汛工程作为检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让人民群众在风雨来袭时真切感受到:有一种安全叫“党委、政府就在身边”,有一种守护叫“生命防线坚不可摧”,在时代大考中交出不负人民的安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