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乡水务局按照“系统治理、污涝同治、数字赋能”思路,全面落实韧性城市建设要求
投资56.4亿元实施110项工程 夯实城市防汛根基
本报讯(记者李淑霞报道)城市防汛事关城市形象和人民福祉,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民生工程。日前,记者从全市防汛备汛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市城乡水务局全面落实韧性城市建设要求,按照“系统治理、污涝同治、数字赋能”思路,投资56.4亿元,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水系连通、智慧防汛等110项工程,清淤改造雨污管网1400公里,完成831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清淤排涝河道350公里,夯实城市防汛根基,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特别是中心城区构建起“工程防御+数字赋能+机制保障”三位一体城市防汛体系,在近三年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情况下,有力保障了城市安全运行。
坚持系统施治,筑牢防汛工程根基
统筹推进雨污管网、景观水系、排涝河道协同治理,形成蓄排结合、上下联动、岸上岸下有效衔接的排水格局。
实施岸上工程。新建改造雨污管网780公里,完成320个单位小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主城区雨污合流管网全域清零,雨水污水“各行其道”。完成2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出厂水达到地表水准四类,同时实施污水调配工程,新建污水调配泵站、管网,建立污水“厂—站—网”联调联控构架,实现市城区生活污水均衡收集处理。
治理河道水系。整治新立河、西沙河、秦台河、张肖堂、潮河等排涝河道120公里,提升排涝河道排水效率。建成93处直排通道,雨水高效快速直排入河,提高道路排水能力。实施29处水系连通工程,实现“雨时排涝、晴时景观”。治理14处易涝点积水点,新建8座雨水强排泵站、50公里雨水管道,今年又升级改造4处低洼易涝点,6月底完工运行,有效解决道路积水问题。
打通外排通道。实施潮河—徒骇河关键节点贯通工程,打通4个连接段并建设大型强排泵站,形成“自排+强排”双保险机制,排涝能力提升翻倍。
强化数字赋能,提高防汛应对效能
积极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与城市防汛融合,城市防汛前瞻性、精准性、便捷性大幅提高。
雨前智慧预判,实现超前防控。在全省率先建成城市防汛数字孪生平台,整合气象雷达、水文监测等数据资源,划分40万个计算单元构建精准算法模型。创新“四预”防控机制,通过72小时预报降雨推演洪涝过程,智能生成调度方案,提前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实现防汛响应由被动应急向主动防控转变。
雨中智能调度,提升处置效率。构建“智慧中枢+网格终端”联动体系,集成200处物联感知设备和700路视频监控,实现全域态势一屏统览。防汛应急App随时接收预警信息,17台智能泵车和10支专业抢险队快速响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依托智能化系统,通过水位联动和远程控制,68座闸站自动启闭,排水效率提升80%。
雨后空天巡检,强化闭环管理。创新应用无人机智慧巡航系统,布设5处自动机巢+无人机,规划110条巡检航线,构建“高空鹰眼+地面处置”立体巡查网络。2024年汛期,通过巡查精准定位53处隐患点,整改完成率100%,形成“问题发现—智能派单—整改验收”全流程闭环。
加强机制保障,凝聚防汛工作合力
坚持“一盘棋”推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构建多元筹资渠道,创新工程建管模式,凝聚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强大合力。
高位统筹压实工作职责。市领导担任市城防指总指挥,出台《滨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滨州市城市防汛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构建“部门联动、合力攻坚”的防汛格局。市城防办建立“领导带班+队伍包保”责任体系,编制防汛工作手册和防汛作战地图,明确环节、规范流程。
多元融资破解资金瓶颈。建立“财政撬动+债券发力+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多元筹资渠道,水务、发改、财政、国企各部门同频共振,积极做好项目谋划申报,同时举办“金水”对接会,拓宽融资渠道,为防汛排涝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
专业运维确保长效管理。构建“政府监管+国企实施”建管模式,水务部门负责项目谋划规划,水务集团负责实施,抽调业务骨干组建80人专业技术团队,实现城市水务项目“规划—建设—运维”全生命周期管理,工程验收合格率达100%,确保工程效益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