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09日
边城印象
○李守亭
文章字数:1,347
  我们到达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边城的那晚,下榻茶峒摄影民宿,床头柜上摆放着一本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但因连夜赶路劳顿,很快便沉沉睡去,无暇拜读。
  不过,这家苗家吊脚楼式的民宿,边城元素无处不在:门前的古老官路,油亮的青石板泛着岁月的光泽,走下去就是老渡口,奔流不息的清水江,用“老船夫”“翠翠”“大佬”等《边城》人物命名的客房,店里的一幅幅边城照片,让我已然融入了《边城》的世界。
  在边城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座边陲古镇独特的位置、优美的风光、淳朴的风情、厚重的人文促使我迫不及待地走进90年前的《边城》,聆听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讲述曾经发生在边城的凄美故事。
  手头一时没有《边城》原著,但万能的互联网大开“方便之门”,我通过手机喜马拉雅“萃萃的小广播”,利用三四天的碎片时间,一气听完了这部小说,还不过瘾,又看了凌子风1984年执导的同名电影。于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生活在边城的天真美丽的少女翠翠和她的老船夫爷爷、天宝大佬、傩送二佬等人物在我的眼前鲜活灵动起来,他们仿佛走出书本,走进了我眼中的“现实版”边城。
  这里是“一脚踏三省”之地,清水江江西是重庆下辖的洪安古镇,江东是湖南边城镇(原名茶峒镇),西南则是贵州地界。静静流淌的清水江,依江而建的吊脚楼,穿梭两岸的拉拉渡……一切还是那样秀美而静谧。端午赛龙舟、捉鸭子的热闹场景,在清水江上激起的片片水花,好像刚刚平息;田园牧歌般的边城风光,一如书中的笔墨。
  与江水相依相伴、日复一日穿梭于两岸之间的拉拉渡,船上71岁的老船夫李大爷,慈祥而善良,怎么看都有当年翠翠爷爷的影子。个头不高、身板硬朗的李大爷,沿用古老而低碳的方式,一只手拉着缆索,另一只手用一根带槽的木棍嵌入缆索,一起用力拉,小木船就慢慢悠悠飘过江来。李大爷指着西岸渡口处我们住过的吊脚楼说,这是他女婿辞职后来这里开的。
  未曾问起他女儿干什么,或许是店里的老板娘,或许干别的营生,不知是否也像翠翠那样上船帮父亲拉过缆索,只知《边城》中老船夫的愿望,是翠翠嫁一个意中人,将来能接管他的渡船。眼前这位“现实版”的老船夫,百年之后,谁能接过他手中的这根缆索呢?
  不知不觉,过得江来,便是湘西边城镇地界了,岸边静静地立着一块石碑,告诉我们这里就是茶峒古码头;一块木牌上摘自《边城》的一段话,形象地介绍了古老的“拉拉渡”,中英文对照,昭示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钻进店铺林立的狭窄的古巷,瞬间热闹起来,一桌一桌的人们边吃饭边谈笑。看到吊脚楼门口贴着“百年好合”等字样的大红对联,走出来一对身穿民族婚服的新郎和新娘,才知这是办喜事、吃喜宴。一大早,饭桌就摆在错落有致的青石板路上,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沐着春风暖阳,聊着柴米油盐,任由身边陌生的游人匆匆走过。听说,这里的喜宴一天要吃两场,早上七点半一场,下午三点半再来接着吃,热热闹闹一整天。
  热闹是他们的,我们渐渐远离洋溢着喜气的古巷,返回拉拉渡口,抬头望见那只渡船正悠然驶来,我不禁这样想:如果在古巷看到的是翠翠和二佬有幸穿越,终成眷属,便是《边城》最美好的结局了。
  清水江还在那儿,拉拉渡还在那儿,吊脚楼还在那儿,边城还在那儿,但翠翠的那个年代终究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个充满无限希望的新时代,又有多少少男少女在倾情演绎着翠翠心中向往的幸福和美好。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