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9日
滨州中院召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
推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 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文章字数:1,254
  本报讯(记者宋静涵通讯员于宁王连民报道)近日,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发布《滨州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2024年度)》,通报了2024年滨州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整体情况。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滨州法院将加强前沿法律问题研究,针对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领域新业态,积极运用诉讼保全、惩罚性赔偿等救济手段,减轻权利人举证负担,显著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同时持续深化府院联动机制,与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于“新”,司法裁判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全市两级法院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强化司法裁判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导向作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严格审理专利、著作权、商业秘密等案件,切实发挥司法震慑力,打击侵权行为,保障创新者的创新权益,激发创新活力。
  加强知识产权平等保护与国际合作,在处理涉外案件中确保中外当事人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平等、法律适用和法律保护平等,积极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创新“法治+非遗”工作机制,构建“非遗”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滨州作为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现有3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滨州中院启动“守一堂”非遗司法保护工程,创新“法治+非遗”工作机制,构建“非遗”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为滨州“文化品质更好”,贡献司法智慧和力量。
  建立“法商+”知识产权维权平台,联合工商联组织135家商会与87家律师事务所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聘请125名专业律师作为知识产权纠纷特聘调解员,为“非遗”产业链企业和涉地理标志产品纠纷提供系统、专业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传统文化保护方法。滨州中院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法院,或开展送法进非遗工坊活动,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知识产权保护需求,解答非遗传承人法律问题,真正做到“一坊一案、一坊一策”。
  坚持“非遗+”工作思路,拓宽传统文化保护路径。确定“非遗+商会”“非遗+地理标志”和“非遗+文创产品”3条工作主线,鼓励各个门类的传承人集合力量成立商会或行业协会,帮助非遗传承人拓宽商业资源,为非遗司法保护提供“抓手”。
  加入“益企维”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破解知识产权保护难题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全市两级法院将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不仅审理好案件,更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与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营造尊重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法治环境。近日,滨州中院作为全省首家法院加入覆盖18个省、7家中级法院、48家市场监管局和2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益企维”知识产权保护联盟,迈出了滨州中院与省外法院、市场监管局协同合作的重要一步。
  下一步,滨州中院将充分运用联盟资源,不断强化跨区域部门协同保护机制建设,合力破解跨区域知识产权取证存证难、协同保护难等堵点难点问题,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