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2日
开发乡土资源课程体系 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郭彦芳
文章字数:1,62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乡土资源教育作为连接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也是坚持发扬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
  滨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代著名军事思想家孙武、汉孝子董永、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都出生或生长在这里,有孙子故园、孙子兵法城、魏氏庄园、碣石山、鹤伴山、麻大湖等历史名胜和自然景观。此外,滨州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乡土气息浓厚,艺术风格独特,滨州剪纸、惠民胡集书会、董永传说、博兴吕剧、沾化渔鼓戏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
  乡土资源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与发展困境
  文化是支撑和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最持久的力量。乡土文化资源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的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它既是教育后人、了解历史、凝聚民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载体,又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尝试融入乡土资源,依托地方自然景观、历史遗址、传统手工艺等展开实践教育,力求通过这些资源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传承地方文化,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传承视角下,乡土资源知识体系的开发与应用难点在于拓展传承路径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
  虽然乡土资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关注,但很多学校仅在课外活动或短期项目中进行局部应用,一是缺乏系统化和常态化的课程安排,这种碎片化的教学形式难以形成对学生的持续影响,无法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二是乡土资源在课程中的融入常常流于表面,往往只是简单的地方性知识或文化的展示,缺少深层次的学科整合;三是许多教师在面对地方特色内容时,缺乏必要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导致乡土资源在教学中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思考。
  文化传承视角下,乡土资源知识体系的开发与应用策略
  首先需要构建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课程框架,使其能够在各学科教学中实现深度融合。乡土资源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补充,更应成为学科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应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导向、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乡土资源的学习中。
  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与地方文化传承人互动等形式,鼓励学生亲自体验和感知乡土资源的独特性,从而深化他们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探索和思考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实现乡土资源融入小学课程,应鼓励学校与地方文化机构、博物馆、非政府组织等合作,建立乡土资源多元化合作平台,通过整合社会、家庭、社区等各方力量,形成全面支持的教育生态。
  一些学校通过开展地方课程,将乡土资源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以帮助学生了解地方历史文化传承以及地域特色。随着教育技术不断进步,数字化平台为乡土资源的应用开辟了全新的发展路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形式,乡土资源的教育内容能够跨越地域的局限,实现更广泛传播。
  总之,乡土资源融入小学课程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未来,乡土资源与教学的有效融合需要更为系统的教育体系和跨学科协作,通过地方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推动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系邹平市梁邹小学少先大队辅导员。本文为2024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自信视角下小学乡土资源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研究成果,有删改,课题编号:24-SKGH-197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