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2日
弘扬教育家精神 锻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工匠之师
王风华
文章字数:2,858
  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摇篮,是促进生产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力量,在新质生产力锻造中肩负重要使命。而教师队伍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资源,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引导者。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不断加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实习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才能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以德为先,深耕教育沃土,倡树高水平“大先生”育人导向
  2024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对学生的关爱与责任,以及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创新。在职业院校中,弘扬教育家精神首先体现在塑造高水平“大先生”育人导向上。“大先生”不仅指学识渊博、技艺精湛,更强调其高尚的师德师风和卓越的育人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争做“四个引路人”。突出思想铸魂,持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习培训、名师讲堂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使教育家精神成为“心之所向”,争做“四个引路人”。
  师德师风涵养制度化,争做“四有”好老师。坚守道德高线,建立师德师风长效培育机制。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优化教师师德养成体系,强化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招引、评优树先、职称晋升等的前置要求。坚持“精准滴灌”赋能成长,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日常培训,通过“道德讲堂”“名师工作室”等形式强化育人使命感,鼓励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人民教育家于漪为榜样,以张桂梅式教育情怀投身职教事业,使教育家精神成为“行之所往”,争做“四有”好老师。
  教书育人能力系统化,争做新时代“大先生”。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精湛专业技能和广阔国际视野的“工匠良师”。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企业实践锻炼等活动,拓宽教师的思路和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推行“课程思政+专业育人”双轨模式,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嵌入工匠精神培育模块,在专业知识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实现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使教育家精神成为“终至所归”,争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通过塑造“大先生”育人导向,职业院校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优秀教师,他们不仅能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教育情怀影响学生,为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产教融合,重构能力图谱,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更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在新修订的《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中,产教融合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特色和核心。面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背景和新要求,职业院校要努力培养造就兼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健全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校企实施“技术特派员”行动,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定期对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老师开展实地指导、技术培训和项目指导等活动,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定期选派教师到头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生产实际,掌握最新的技术技能和工艺流程。打破传统学科逻辑体系,组建跨学科“技术攻关+教学研发”教学创新团队,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活动,并将企业实践成果和实战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技术创新与教学改革的双向赋能。
  强化教师招引。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兼职教师库,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任务,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完善标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构建“X证书+教学能力+技术创新”的复合型认证体系,将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实践教学能力、技术研发成果等纳入评价范围,激励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开发教师能力数字画像系统,动态追踪教师技能更新状态,对掌握工业机器人运维等前沿技术的教师给予资源倾斜。
  通过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可以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化浸润,厚植职业信仰,营造高品质“工匠风”校园环境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文化基因,也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高品质“工匠风”校园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校园文化涵育,立德树人铸魂。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环节:通过工匠文化长廊等校园景观,鲁班工坊、劳模大道等主题空间,大师讲座、工匠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多形式全方位重构空间叙事,设计“工匠基因”文化景观体系,营造崇尚技能、追求卓越的校园氛围。将工匠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设工匠精神相关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生产项目、邀请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感。
  实训基地培育,技能锤炼成才。实训基地是学生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重要平台。职业院校应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完善实训设施设备,打造集实践教学、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环境。
  校企合作共育,产教融合赋能。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模式,也是营造“工匠风”校园环境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深化校企文化融合,将企业质量文化、创新文化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校企文化共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共建产业学院等合作项目,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培养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营造高品质“工匠风”校园环境,职业院校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精雕细琢、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弘扬教育家精神,锻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工匠之师,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职业院校应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积极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ZJZX-019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