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意义重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阶段,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正在初步形成,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下进行课程建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已经不满足于基础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追求建设特色学校。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特色学校的路径之一,学校可以根据生源质量、地域文化、办学水平等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建设,以此丰富课程教学内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我国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蕴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作为华夏子孙,必须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新时代有必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原则进行课程建设。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原则进行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诸多挑战,还需要克服以下问题:
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浅显与接受度低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今天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内涵与价值等认识比较模糊;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面临多元文化冲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所以,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课程建设,需要多方协同,充分调动优质资源。具体来说,教师要强化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结合学生学情、课程特色、人才培养需求等收集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并整合到教学内容中,以此丰富课程教学内涵,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认识理解浮于表面,以及对内涵把握不够深入,导致课程建设流于形式的问题。目前部分教师缺乏成熟、系统的经验,对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建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问题频出,效果不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网络学习、参与培训、课题研究、实践反思等方式进行继续教育,积极借鉴优秀教学方案,注重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与整合,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并探索多样化的融入路径。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分散、缺乏系统规划、研究内容不够细化等问题。由于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课程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还不够完善,教学内容分散,具体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联系不强,甚至“各自为政”,而且研究内容不够具体、深入。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进行课程建设,需要加强专家引领,系统指导课程教学计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避免生搬硬套。
综上所述,新时代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进行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还要加强对现状的审视,及时发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逐一解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内容融合,这对强化课程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邹平市开发区第三小学。本文系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下的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SKGH-270
无棣县举行“千人同书声动古今”大型文化活动,以笔墨为载体,以诵读为桥梁,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书香魅力。(杨景成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