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5日
文化服务小场景推动群众生活品质大提升
沾化区创新构建“文化+”服务矩阵,促进基层文化服务与群众文明素养提升深度融合
文章字数:1,590





  本报讯(记者郭刚通讯员许乾报道)为深入推进文化社区建设,让文化服务沉下去、群众幸福指数升起来,今年以来,沾化区以富国街道富中社区、富民社区为试点,创新构建“文化+”服务矩阵,通过阵地建设、资源整合、品牌培育,促进基层文化服务与群众文明素养提升深度融合。
  文艺“小队”激活基层阵地
  沾化区着力打造“百姓大舞台”,创建文化社区特色品牌,培育社区文艺团队68支,在城市社区、农村分别聘任文艺社区主任、文艺村长,形成“县区有平台、镇街有队伍、村居有活动”的文艺生态。
  其中,“枣乡红韵艺术团”的队员们常年活跃在村镇小街小巷,这支由120名退休干部、文艺爱好者组成的团队,自主创排快板《乡村振兴谱新篇》、歌舞《枣乡情》等作品40余个,每年开展惠民演出150余场。艺术团团长牟宝平表示:“群众既是观众也是主角,文化自信就在这唱跳之间扎根生长。”
  文化“小戏”唱响时代新声
  “沾化渔鼓调一响,十里八乡聚一堂。”立足全区独有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渔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沾化区深入推动渔鼓戏剧团体制改革,聚力实现“小城里出大戏,小剧团里出精品”。
  截至目前,沾化渔鼓戏剧团已创作《老邪上任》《今夕何夕》《煮海》等渔鼓戏新剧12部,开展“戏曲进乡村”演出300余场,覆盖全区438个行政村。传统戏唱新生活,家门口看大舞台!文化下乡不仅激活了传统艺术生命力,更成为凝聚民心、倡树新风的有效载体。富国街道胡营村村民宋建东感慨道:“以前农闲时打麻将,现在追着戏班跑,娱乐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样了!”
  阅读“小角”点亮智慧之光
  书韵枣乡文脉悠长,阅读涵养心安力量。沾化区以图书馆、城市书房、农家书屋为载体,构建“1个总馆+12个分馆+438个服务点”的“三级阅读网络”,联合新华书店开展“书香沾化·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年均配送图书2万册,举办诵读比赛、作家见面会等活动60余场。
  其中,富民社区的城市书房灯光经常亮至深夜,这座300平方米的“精神粮仓”年均举办读书沙龙、亲子共读活动80余场,接待读者8000余人次。在水利小区居住的退休教师王女士说:“以前借书得往图书馆跑,现在城市书房建在小区里,文化福利实实在在!”
  文创“小品”传承匠心之美沾化区实施“非遗活态传承计划”,挖掘辖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才47名,打造烙画葫芦、渤海草编等特色工作室6处,开发文创产品200余种。其中,富国街道郭刘村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烙画葫芦工作室,带动20余户家庭年均增收2万元,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现代活力。
  郭刘村“非遗”代表性项目烙画葫芦传承人龚超男一边创作、一边介绍说:“葫芦谐音‘福禄’,我们用烙画技法呈现二十四节气、沾化冬枣等主题,老手艺有了新表达。”
  健康“小圈”跃动幸福节拍
  沾化区聚焦文化健康名城建设目标,在各城市社区打造“15分钟健身圈”,建成口袋公园、体育健身场等活动场地162处,年均举办中小学运动会、社区健步走、广场舞大赛等活动150余场,参与群众超10万人次。
  富中社区书记高令凡说:“现在的沾化城区将生态美景与运动激情完美融合,市民广场上的太极拳队伍动作行云流水,西苑体育公园足球场里的运动员喊声阵阵,徒骇河公园步行道上的运动健儿飞奔如梭,大家开始从‘要我锻炼’转变为‘我要锻炼’,全民健身在沾化已成新风尚!”
  从渔鼓戏的百年余韵到烙画葫芦的匠心传承,从体育广场的跃动身影到城市书房的缕缕书香,沾化区正以文化“软实力”铸就发展“硬支撑”。下一步,沾化区将持续深化“两创”实践,推动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跨越,让文化惠民春风吹拂万家灯火,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奋力书写新时代“文明沾化、渤海名城”的精彩篇章!
  常年开展非遗剧种渔鼓戏进乡村演出。68支社区文艺团队活跃在基层阵地。城区口袋公园成为社区群众健身的网红打卡地。图书馆、城市书房阅读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闲暇生活。
  郭刘村“非遗”代表性项目烙画葫芦传承人龚超男向小学生展示葫芦烙画。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