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5日
弘扬优良家风厚植家国情怀让“小家之风”汇聚成“大国之魂”
马金玲黄海红
文章字数:1,938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以“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为基本内涵的新时代家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家庭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家风正,则国气清。加强家风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且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具有重要影响。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有必要将新时代家风文化融入教育过程,探索家风建设的新路径。
  然而,新时代家风融入高校教育仍面临着多重挑战:在认知层面,由于网络信息和多元文化的冲击,部分学生对优良家风的传承意识不强;在教育资源方面,相关教材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不足,教学内容往往零散、不成体系,难以让学生形成全面深入的认知;在融入方式方面,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宣传方式缺乏创意和新意,难以吸引学生;在协同机制方面,家校之间缺乏常态化沟通,部分家长认知薄弱、传承意识淡薄,导致家校协同育人链条断裂,阻滞了新时代家风建设进程。
  结合相关理论和政策文件,滨州职业学院探索高校教育助力新时代家风建设新路径,主要从五个方面着力,为做好相关工作作出了积极探索:
  打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新时代家风建设意识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根本,深挖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山东省作为“孔孟之乡”的仁爱文化精神,借助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教育素材,创新文化育人教育形式。校园内建设“红色家书展厅”,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大学校园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唤醒了学生对家风的传承意识,做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运用多元课程教学模式,丰富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内容和载体
  课程教育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新的路径。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等相关内容,设置“家风与现代契约精神”辩论课,对比传统“邻里守望”观念与社区共治模式,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实现家风内涵的现代转化。同时,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学习过程中,深挖课程背后的精神力量,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建设优质家风德育资源库,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创设丰富资源,将新时代家风建设融入学生的每一科、每一课,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组织多种实践活动,丰富新时代家风建设体验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表达出来,才能让优良家风从书本上的文字、口头上的训诫,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践行的生命体验。学校注重利用节庆日、纪念日等机会,组织团体辅导活动、班团活动与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与家长共同设计家庭活动,构建多维实践体系,增强家风建设意识,让家风教育在沉浸式体验中落地生根。
  搭建协同共育平台,完善新时代家风建设机制《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明确提出,要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增强学校在家庭教育建设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指导性。针对部分家长建设家风意识不足和方法不当的现象,学校注重家校合作,以全国家长大会举行为契机,通过家长交流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注重与家长建立信任、尊重的伙伴关系。搭建新时代家风建设共育资源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活动,并聘请相关专家及时给出专业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实施能力。
  完善评价体系与激励政策,巩固新时代家风建设成果
  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成果要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和长效性的综合评价,需要建立科学、完善、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全方位考察家长与学生的新时代家风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参与度、提升效果等。建立“家风实践成长档案”,开展记录和评比活动,既能了解建设成效,又可以唤起学生和家长对新时代家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加入新时代家风建设活动中。
  以优秀家风浸润校风,以校风涵养学风。当校园成为家风传承的“第二课堂”,当家风成为校风建设的“基因密码”,教育便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精神培育的跨越。这种双向赋能的传承模式,不仅让每个家庭的文明微光汇聚成校园的星河,更让优良家风随着毕业生的脚步,向社会传递出持久而温暖的文明力量,让“小家之风”最终汇聚成“大国之魂”。
  作者单位:滨州职业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后喻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助力新时代家风建设实践路径研究》(24-SZZX-028)、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家校社一体化视域下“心安校园”建设实践路径研究》(25-ZJZX-002)阶段性成果。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