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次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在小学教学中融入二十四节气知识,以课堂为阵地、社团活动为载体,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开展实践,既能助力儿童成长,更是对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创新传承,有助于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深研节气文化价值,探索实践意义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瑰宝,不仅是时间刻度的代表,更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尊重。在小学阶段引入二十四节气跨学科学习尤为必要,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还能培养生态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成为重要教育任务,二十四节气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其教育价值尤为显著。开发并实施相关跨学科项目化课程,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体系,还能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十四节气凝聚着中国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小学生五育的重要素材,具有良好的持续性和课后延续性。例如,在每个节气,通过节气知识宣传、相关学科活动等,凝聚大家的文化认同感;根据古人节气养生常识去感知身体的变化,顺时爱护自己的生命……结合学校相关条件,二十四节气的有关内容与各学科的结合点涉及智育、德育、美育、劳育、体育与健康各方面,能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帮助各学科开展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育人价值研究,实现学生学习良性互动。
深化节气学科融合,建立课程体系
二十四节气早在2016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小学教学联系紧密,能够在帮助教师提升课堂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可满足学生素质拓展的需求。
针对这一独特的文化主题,可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劳动课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学校的稼穑园内亲身体验种植应季蔬果的乐趣,通过观察作物的生长周期与节气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刻理解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茶语课程中,学生还能品味不同时节茶叶的独特风味与多样性,感受茶文化与自然节气的和谐共生;每逢重要节气,师生可共同参与升旗仪式,通过庄重的仪式与生动的讲解,加深对节气的认识与理解等。通过这样全方位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夯实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
深入节气育人研究,提升综合素养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可通过构建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项目和任务,建立二十四节气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自然规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观察能力;其次,节气文化与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领域紧密相连,学生可以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此外,节气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通过参与节气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动手能力、劳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最后,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节气文化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的育人价值,将其融入跨学科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深思节气育人效果,弘扬传统文化
通过跨学科整合的二十四节气课程,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应始终秉持前瞻性教育理念,尤为重视将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独特产物深度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二十四节气课程,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更能在理解节气知识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表达对节气的理解和感悟,如创作节气诗、节气故事、节气手抄报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焕发出新生机。
还应特别注重将二十四节气知识与小学各学科课程相结合,如语文课上的节气诗词赏析、数学课上的节气时间计算、科学课上的节气自然现象观察等。跨学科融合教学方式,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基础。
作者系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二级教师。本文为滨州市2024年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专项《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小学跨学科教学中的育人价值研究》研究成果,有删减,课题编号:24-LCZX-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