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08日
别让“电子保姆”左右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
李姗姗程巍藏雅萍张健
文章字数:2,49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随着数智技术快速发展,手机、IPAD等智能设备已融入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全球儿童每日电子屏幕使用平均时间已超过4小时,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儿童每日屏幕使用不超过1小时的建议上限,这个问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技术变革,教育教学应与时俱进,改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既用足用好新技术载体为教育教学带来的利好,也要规避其对儿童青少年大脑发育的不良影响。
  本文系统梳理了近期发表在NatureHumanBehaviour等Q1期刊上的研究,探讨电子屏幕使用对儿童青少年神经结构及其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并从家庭、教育系统和公共政策三个方面提出防范策略,以期为儿童青少年教育政策指定提供科学依据。
  儿童青少年电子屏幕使用现状
  电子屏幕使用是指通过电视、电脑、平板、手机等设备进行信息获取与互动的活动,包含教育类(阅读、学习应用)、娱乐类(游戏、短视频)和社交类(微信、抖音等)内容。数据显示,学前儿童接触屏幕的年龄不断下沉,约三分之二的婴幼儿在2岁前已有屏幕使用经历;青少年每日屏幕使用超过6小时,尤其偏向视频和游戏类内容。
  部分研究认为,互动式学习类内容对儿童认知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更多证据表明过度使用电子屏幕,特别是视频娱乐类内容,会干扰儿童青少年注意力、情绪控制等神经功能发育,严重影响他们的脑智发育和身心健康发展。
  电子屏幕使用对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的影响
  对儿童青少年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在大脑发育关键期如果过度使用电子屏幕,会对其神经结构和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进而损害他们的注意力、语言能力和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电子屏幕使用频率与儿童大脑语言和读写相关白质束的微观结构完整性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如果儿童在成长关键期(0-6岁)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等带有屏幕的电子设备,他们的“脑内高速公路”可能会发育不良,进而影响他们的语言能力、注意力以及未来的阅读学习能力。还有研究指出,过早暴露于高频、快速切换的屏幕刺激可能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前额叶皮层发育,削弱其在3-5岁关键时期的可塑性。简单来说,前额叶皮层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指挥中心”,负责管理专注力、控制情绪、决策等各种高级能力。而基于电子屏幕的快节奏短视频会导致儿童青少年大脑呈现“习惯浮躁”状态,会严重阻碍他们思考能力以及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儿童青少年认知行为发展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过度使用智能设备会挤占阅读和亲子互动时间,进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屏幕使用时间越长,儿童的抑制冲动能力越下降。这一研究说明,儿童使用带有屏幕的电子设备越多,他们越难控制自己的冲动,越容易“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或“看到什么就做什么”,而不是思考后行动。这表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下降,这会阻碍他们将来在学习、社会交往甚至情绪管理方面的发展。有研究指出,屏幕使用时间与儿童青少年的语言能力呈负相关关系;阅读时间则对脑容量和认知行为呈正向因果影响,揭示了“屏幕替代效应”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说,用来阅读、思考、与家人交流的时间,被看屏幕“抢走”了,进而错过了用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宝贵机会,长此以往会影响学业成绩和大脑结构。
  防范策略与政策建议
  家庭干预策略:重塑亲子媒介使用行为。一是限制儿童青少年电子屏幕使用总量和初始接触电子设备年龄。遵循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1岁以下婴幼儿应尽量避免使用屏幕,2-4岁儿童每日不超过1小时,对于青少年这一群体尽可能控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间。二是推动建立“联合观看”机制。提升数字内容的教育价值,为儿童选择结构清晰、教育目标明确、无广告干扰的数字内容。三是家长参与观看。可在观看内容过程中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引导、解释,从而增强他们的信息编码与理解能力。四是优化儿童青少年的日常作息与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安排,避免儿童临睡前1小时内使用电子智能产品,适当安排亲子互动阅读、亲子对话等放松活动助眠。
  教育系统应对措施:构建新时代数字素养。一是引入“数字素养”课程,提升儿童青少年在智能化背景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儿童青少年对识别数字内容质量、理解智能算法推荐以及评估媒介影响的能力,避免成为大量数字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二是重建新时代校园数字阅读文化,以科学化方式替代碎片化数字信息输入。学校打造高质量的数字读物以及优质科普数字资源库,通过“数字共读”“数字图书漂流”等新型阅读方式,鼓励儿童青少年将碎片时间转化为深度阅读时间。三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引导其合理利用教学屏幕减少低效视频依赖。鼓励教师设计高参与度、高反馈性的数字互动课程,通过人机协作方式进行图书讨论、手工实验等活动,减少被动观看。
  公共政策建议:营造良好的数字环境与制度支持。一是基于儿童青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开发适宜的数字内容,进行分级监管。推动数字平台对儿童数字内容实行分级管理机制,限制面向儿童青少年的数字平台推送频率。二是强化数字平台推送责任。建议出台数字内容治理相关政策,数字平台指定公开推荐机制。三是开展智能设备与儿童青少年脑发育公益科普活动,提升家长及公众的专业化认知。针对当前众多家长将电子设备作为儿童的“电子保姆”的问题,通过社区讲座、家校社协同等方式,提升其对“儿童脑神经发育”“电子设备与儿童脑发育”的科学理解,引导家长主动规划儿童青少年的数字学习。
  儿童青少年的脑智发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起着关键作用。智能设备虽为新时代家长及学校育儿和教育提供了多样化方式,但需引导儿童青少年正确使用。家校社应共同协作,从政策制定、教育方式及技术干预等多方面综合施策,以实现智能设备与儿童健康成长的和平相处。
  李姗姗,山东航空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程巍,山东航空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藏雅萍,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教师;张健,山东航空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本科生。本文系2023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的PBL+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Z2023190),2023年度山东航空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SHY-JYZD202302)阶段性研究成果。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