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党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标志性安排,改变了中国政治生态,已成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金色名片”,更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政治宣言。探究蕴含其中的制度创新与治理效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中央八项规定引领下的制度创新实践
顶层设计:构建“精准化”制度供给
中央八项规定突破了传统作风建设“原则性”的制度弊端,以问题为导向制定“靶向性”规则。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随后出台党政机关反对浪费以及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配套制度,将八项规定细化为具体举措,明确公务接待“禁酒令”、办公用房面积“标准化”、公务用车管理“标识化”等“硬杠杠”,形成了精准化制度供给集群。制度供给的“精准化”,既压缩了自由裁量空间,又为监督执行提供了明确标尺,体现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治理智慧。
监督机制:打造“立体化”监督网络
中央八项规定通过整合监督资源,构建了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科技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的立体化监督网络。党内监督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居于主导地位,实现巡视巡察制度全覆盖,巡视巡察要将作风问题作为重点监督内容。群众监督是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党外监督,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开设“四风”举报专区,构建“鼠标直通纪委”的便捷化监督。科技监督提供数据支持,运用大数据监测公务消费、公车轨迹,数字化监管让隐蔽变异的作风问题无处遁形。
长效机制:建立“闭环式”治理链条
中央八项规定打破“运动式治理”短期效应,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一方面,建立“负面清单+正向激励”制度,将违反八项规定行为纳入党员干部考核体系,形成“问责一个、震慑一片”效应;另一方面,注重制度动态更新,针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吃公款吃老板”等新问题,及时出台解决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党员干部“八小时外”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形成“发现问题、完善制度、堵塞漏洞”治理链条。
制度创新驱动治理效能提升的多维显现
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制度执行的示范效应
八项规定的成功实践,首先在于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中央政治局带头立规矩作示范,每年召开民主生活会对照八项规定查摆问题,对照实施细则严格对标对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从党中央做起、从党的高级干部开始,逐级引领示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全链条贯通,为全党树立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标杆,形成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治理格局。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执行力,打破了“制度执行难”的惯性思维,证明了“制度面前没有特权”的刚性约束。
从“作风整治”到“生态重构”:党风政风社风的联动效应
八项规定的治理效能超越了单纯的作风整治,完成了系统性的生态重构。政治生态持续净化,通过整治“会所中的歪风”“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推动党内关系回归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治理成效持续提升,精简会议文件、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推动各级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投入真抓实干。社会风气持续好转,八项规定带动形成反对浪费、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光盘行动”“简约办婚丧”等成为新风尚,实现了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的良性互动。
从“阶段性攻坚”到“常态化治理”:制度完善的长效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抓八项规定、抓作风建设,为什么要扭住不放?就是要落到地,巩固下来,长效化。”中央八项规定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建设是长远之策、根本之策。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形成了制度规范体系,把纠治“四风”问题同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深入落实和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切实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以“查”“治”贯通阻断风腐演变。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精准用好“四种形态”,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作为。
提升治理效能推进作风建设的实践进路
制度建构:筑牢法治根基建立动态化制度升级更新机制。根据“需求收集、评估论证、试点调适、正式出台”的逻辑链条,针对数字时代“电子红包”“虚拟礼品”等隐性腐败,进行新型不正当利益输送行为认定,建立腐败形态数据库,实现制度供给与治理需求的精准匹配。完善协同化制度执行体系,在横向上建立纪检监察、组织、财政、审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纵向上构建中央、省、市、县四级制度执行偏差预估体系。强化制度问责的精准化设计,建立“行为性质、危害程度、主观过错”三维问责指标体系,区分“恶意规避”与“无心过失”,增强制度威慑力的同时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技术赋能:创新智慧监督
建设作风建设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公务消费、干部出行、项目审批等数据,建立“异常行为特征库”,运用算法自动识别高频次异地差旅等风险点,实现从人工排查到智能预警的转变。构建区块链存证监督系统,对公务接待、礼品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区块链存证。开发作风建设数字孪生模型,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政策执行场景,预判新型腐败演化路径,为制度设计提供前瞻性方案。同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开展作风建设训练,提升在复杂情境下的行为选择能力。
文化铸魂:塑造行为共识
发挥文化铸魂作用,实现从制度他律到价值自律的深层跃迁。构建政治文化的叙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为核心,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革命文化中的“延安作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焦裕禄精神”,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作风建设话语体系,将抽象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推进组织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切实推行“一线工作法”“蹲点调研制”,打破“机关文化”与“群众文化”的隔阂,重构权力主体与客体的平等互动关系。培育社会监督的文化土壤,完善作风问题反映渠道,培育公民的监督自觉。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唯有持续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清除作风积弊、涵养新风正气,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