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2日
书香芬芳
○张国辉
文章字数:1,858
  进入四月份后,一股淡淡的芬芳开始在空气中氤氲起来,逐渐蔓延开来,让人感觉被一切美好的东西包围着、感染着、沁润着。世上的香气有很多种,鲜花之香能让人身心放松,食物之香能让人食欲大增,而书香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芳香,是一种灵魂之上的芳香,它能丰富思想、充盈气质、陶冶情操,能让人有温度、增气度、涨情怀,能让人变得与众不同。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能够被确定为世界性节日的文化事件并不很多,而读书日是其中之一,这不能不说读书的重要。这种重要性的共识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中就能充分表现出来,国外最出名的当属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谓人尽皆知。而我国自古就对读书有一种近乎顶礼膜拜的推崇,有关读书的名言名句更是不胜枚举,“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书可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一日不读圣贤书,便觉面目可憎”等分别从思想、精神、物质各个方面阐述了读书的意义所在。而勤奋学习的范例更比比皆是,有春秋孔子韦编三绝、战国苏秦悬梁刺骨、西汉匡衡凿壁偷光、晋代车胤囊萤夜读,而我尤其被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报国之志所折服、所感动。
  我对读书的意义体会更深刻,每天晚上翻看当天的报纸、刊物,已经成了我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由于报纸的种类比较多,即便是仅翻找报纸副刊那也是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像这种事如果放在以前,自己绝对是耐不住性子的,不用说花费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一二十分钟我都坚持不了。现在的我渐渐沉静下来了,不但能够仔仔细细地把自己想要保存细读的报纸分拣出来,而且内心总是有一种急切的渴望,有一种强烈的渴求,总盼望着有好的文章出现。如果当期的报纸上没有副刊内容,或者没有文学性较强的文章,就会多多少少有一种失落感,好像缺少了什么,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为此我自己也总是思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绪整理,我明白了,这应该是一种对书的依恋,一种对知识的向往,一种对文化的如饥似渴。一段时间以来,朱熹的《劝学诗》总是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是啊,回首已经走过的人生历程,自己到底拥有了什么?沉淀在自己心底的是些什么?能够值得回味的又有些什么?越是细想这些问题,就越觉得自身的浅薄,因为能让自己可以慰藉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一种思想上的贫瘠,一种文化素养的缺失,总是让我感觉惭愧。年少不知勤学早,少年时期虽说谈不上不学无术吧,但学业却是有始无终,对学习没有坚持的恒心,对于读书没有热切的执着,只是满足于对文化知识的一知半解,越想越惭愧。
  然而,自己骨子里对诗书文化是渴求的,曾记得儿时自己的成绩也是很优秀的,作文也得到过老师的赞许,自己的文章也曾在学校的广播里被诵读过,再后来自己的作品也经常在报纸和刊物上刊登。这些过往,就是自己与文化知识丝丝连连的最好证明,虽然不是“无限热恋”,却也从未割断。也正是这些丝丝连连才让自己读书学习的梦想总在脑海中闪现,总是怂恿着自己与书报结伴。
  不知不觉中,自己阅读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新闻、时政的文章经常放在案头,对于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更是爱不释手。每当有新的刊物和报纸送来,我总是先搜寻一番,和文学相近的,觉得值得一读的,都要收藏起来慢慢细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古语在此得到了印证。渐渐地,随着阅读时间的积累,自己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从知之到好之,从好之再到乐之,对读书有了“甘之如饴”的感觉,对知识有了如饥似渴的追求,收集书报也就成了一种长期坚持下来的习惯。一日攒十日读,时间长了,书橱里都放不下了,却也不舍得丢弃。对一些喜爱的文学名著,自己也购买来珍藏在书橱中,不时打开来细细品读,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等。随着书报收藏的不断丰富,书香也就越来越浓郁地萦绕在自己的枕边、案头,自己的生活与书为伴、与书香为友。
  我非常珍惜这种对文化知识的如饥似渴之感,虽然它没有在最为需要的时间节点出现,也不能再成就“学而优则仕”的梦想,但多读多看自然能达到充盈思想的目的。书香如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就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书香又如良药,可疗愈人性的痛楚,古往今来多少遭受人生重大挫折的人,就是因为有了书香的抚慰而涅槃重生。人间秀美四月天,让我们在这美好时节里捧起一本书,让书香走进我们心灵,充满我们的日常生活。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