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7日
推进学校教育与优秀 传统文化融合策略探析
牟海花裴敏马真真
文章字数:2,17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专门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这些论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近年来,滨州实验学校致力于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这是非常有意义且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探索,对培养全面发展、具备全球视野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推进学校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意义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将学校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不仅是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与世界眼光的新时代人才的关键路径。
  推进两者有机融合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价值特征,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例如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向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这些道德理念和规范的集中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校教育课堂,有助于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推进两者有机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新时代的学生要鉴赏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明素养,课程内容编排围绕文化知识奠定人文底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根据课程实施意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积极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学校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难点
  教育内容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足。目前,学校教育教材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内容较少,中西方文化对比缺失。教师往往需要自行搜集或改编素材,但受限于专业能力和时间精力,难以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与趣味性。此外,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理解不够深入,或缺乏跨文化教学策略,导致融合过程流于形式。例如,简单地将古诗翻译成英文背诵,却忽略文化内涵的解读,无法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协同教育。
  评价体系与教学目标缺乏一致性。当前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仍以语言技能为核心,对文化素养的考核缺乏明确指标。这使得教师在融合传统文化教学时缺乏动力,担心占用过多课时却无法体现教学成果。同时,如何设计既能检验语言能力又能评估文化理解的评价方式,例如通过情景对话、文化项目展示等形式,仍需要教育系统进一步探索和制度支持。
  推进学校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
  大学科理念的融入是实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将语文、历史、英语、艺术等大学科领域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课堂上融入古代诗词的翻译与鉴赏、历史故事的讲述、传统艺术的欣赏等,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大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巧妙地将不同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是融合的关键路径。学校教育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展示成果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在学校教育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可以应用此模式。学校可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设置二十四节气观察日志等特色模块,创设双语文化长廊,将《论语》经典名句与英语谚语对照展示。
  提升教师素养是关键一环。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加强对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教学能力,鼓励他们将传统文化元素自然融入学校课程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确保教育质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文化情怀的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主要原则,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学校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绝非简单的“文化叠加”,而是通过语言学习重构文化认同、通过文化浸润升华语言价值的双向赋能。这一实践既回应了“培养什么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也为破解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焦虑提供了教育方案,让每个孩子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与世界的对话者。
  作者单位:滨州实验学校。本文系2024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有删改,课题编号24-SKGH-232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