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州积极探索,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通过构建一系列“心安”品牌,全面提升城市心理健康建设水平。在此背景下,“心安校园”建设不仅是顺应时代需求的应然之举,更是筑牢人才培育根基的关键策略。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心安校园”作为推进“心安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守护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幸福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使命,助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健康是个体发展的基石,平安是成才成长的保障,“心安”则是心理健康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心安校园”是在“健康校园”“平安校园”基础上的深化与拓展,涵盖三个重要层面:在个人层面,聚焦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减少身心问题、维护和提升身心健康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助力学生实现身心幸福,成为健康人。其次,在群体层面,通过加强校园治理、维护校园安定、促进校园和谐、提升校园文明程度,让学生在校园中收获幸福感,成为幸福人;在更高层次上,“心安校园”建设期望培养出积极向上的个体,进而推动家庭和睦温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社会财富,成为新时代的出彩人。
推进“心安校园”建设,赋能“心安城市”高质量发展,可借助“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的系统路径来实现。
以德育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健全人格。德育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等活动,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为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以智慧心,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学生智慧。智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智育工作,可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其记忆、思维、创造、想象等多元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学习潜能得以激发,心理活动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心理弹性增强。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以体强心,培养体育精神,塑造活力身心。体育在调节情绪、疏解压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鼓励学生每天开展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的校内体育锻炼,并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通过新生拉练、阳光早操、特色运动课、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自然运动课等多样化形式,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同步成长。
以美润心,开展美育浸润行动,塑造美好心灵。美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温润学生的心灵。通过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校园艺术节等普及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美育实践活动,借助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艺术教育,可引导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并创造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使学生在艺术熏陶中,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塑造美好心灵。
以劳健心,构建劳动教育系列课程,磨炼意识品质。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可将“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作为教育目标,实施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工程,构建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渗透课和劳动教育实践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全方位提高学生劳动素养。通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帮扶孤寡老人志愿服务”“校园卫生大扫除”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使其养成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同时,借助“田间地头的思政课”等特色活动,实现学生手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
总之,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打造“健康校园”“平安校园”“心安校园”优良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心态、素养不断优化提升,展现感恩笃行、珍视生命、自信坚韧、志存高远的昂扬风貌,以青春之姿担当时代使命,为加快品质滨州建设贡献“心安”力量。
作者单位:滨州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