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清春通讯员张令高
饭喂到嘴里,可孩子不爱吃怎么办?
过去,在各幼儿园,“区域游戏”常被视为集体教学的附属品,教师主导性强、材料更新缓慢,套路陈旧、规矩多。如此“游戏”,就是“喂到嘴里的饭”,时间一长,孩子们难免腻烦。
越来越多人明白:游戏不该是教师“教”出来的,而应该是孩子们“玩”出来的!
基于此,2021年,北海经济开发区启动“游戏点亮童年”三年行动计划,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将区域游戏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成效显著——在那,幼儿学习品质优良率提高15%,1所幼儿园获评省级区域游戏实验引领园,相关经验在省市学前教育论坛交流分享。目前,该区正着手构建“游戏发展评价云平台”,运用AI技术分析幼儿游戏行为,使支持策略更加精准。
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于燕评价说:“北海经济开发区的实践精准把握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核心要义,其系统化的推进策略、生态化的环境创设、专业化的师资培养模式,为区域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践行“三打破三重构”原则
2021年,“游戏点亮童年”三年行动开启。北海经济开发区组建了以教研员、园长、骨干教师为主的攻关团队,根据“外地经验+本地实际”,制定了《区域游戏质量评估标准》,明确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实践路径。
实践中,北海经济开发区提出“三打破三重构”原则——打破空间界限,重构动态游戏场域;打破材料限制,重构低结构资源库;打破时间束缚,重构弹性活动流程。具体来说,全区建立“1+N”材料共享机制,以各集团园游戏材料中心为核心,分设农具、织物、木艺等8类资源站。同时,教师们创造性地开发“百变材料箱”——水管接头变成建筑构件,玉米皮编织成艺术装置,枯树枝也成为数学区的“自然测量尺”。
据统计,实践开展以来,北海经济开发区各园低结构材料占比从28%提升至76%,幼儿平均游戏时长增加25分钟。同时,通过“去装饰化、强互动性”的改造,各园平均拓展游戏空间40%,形成了“室内外联通、动静交替”的立体游戏网络。
经过三年的努力,北海经济开发区实现了幼儿园教师从“干预者”到“支持者”的角色转变,成功构建了“环境赋能、游戏育人”的新模式。
推动游戏与课程深度融合自2021年开始,北海经济开发区5所幼儿园同步开展了“游戏观察百日行动”,要求教师每日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每月形成案例分析。从中,可以窥见游戏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之路。
在北海实验幼儿园,孩子们在情景化游戏区中攀爬、投掷,通过“钻地道”“重走长征路”等红色主题游戏,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在“科学探索区”,从飞机、飞船、机器人到宇航员、九大行星排列,处处展示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成果。此外,该园还创设了“奇趣实验室”,让孩子们通过“光影隧道”“声音工厂”,自主探索物理现象。
马山子镇第一幼儿园将废弃碾盘改造成“石器博物馆”,老槐树下的“自然剧场”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表演场所。
结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资源,马山子镇中心幼儿园开发了“扎染小匠”“皮影剧场”游戏区,让孩子们在浸染方巾、编排皮影戏的过程中,悄然种下文化认同的种子。在“时间规划局”角色区,大班幼儿自主设计一日流程图,通过“超市采购”游戏掌握10以内加减运算,实现从游戏能力向学习品质的自然过渡。
区域游戏成为家校共育粘合剂
如今在北海经济开发区,区域游戏逐渐成为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密码”、家园共育的新视窗。
该区建立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制度,每月开展“游戏案例云教研”,助力教师专业成长;设计“观察记录—分析解读—支持策略”阶梯课程,全区200余名教师获得游戏指导师认证,专业能力显著提升;通过举办游戏故事征文、玩教具展评活动,提升教师游戏创新能力,目前全区有3个游戏案例入选省级优秀课程资源库。
针对家长“玩游戏不如学知识”的认知偏差,北海实验幼儿园开通了“游戏直播间”,邀请家长担任“游戏督导员”,录制《游戏中的学习密码》系列微课。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看到孩子用贝壳分类研究对称性的李女士感慨道:“原来游戏中蕴含着这么多学问!”
同时,各园创新推出“游戏延伸包”,指导家长利用生活材料开展亲子游戏。据统计,全区家长参与游戏设计的比例从17%提升至68%,“玩水枪探究压力”“菜市场数学实践”等家庭游戏项目深受欢迎。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塑造。当我们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就是在归还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对探索的热情。这片由游戏滋养的沃土,必将孕育无限可能。”北海经济开发区教体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李云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