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淑霞报道)去年以来,市教育局围绕市委“1+1188”发展格局,做强教育品牌,攻坚质量提升,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呈现“向好、向前、向优”态势。其间,获省级领导、市主要领导肯定批示13次,21次在全国、全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教育品质“提升”向好
学前教育成果更普惠。建成全市学前教育招生入学服务平台,在413所公办园实现招生“一网通办”,入学便利性大幅提高。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增至69.27%、居全省第2位。整市入选“省级学前教育游戏实验区”(全省2个),全市10个县市区中已有4个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认定。
义务教育发展更优质。强校扩优行动覆盖率达到并稳固在100%,居全省第一。创建省级教育强镇筑基试点镇16个,投入1766万元提升办学条件,实现省、市、县三级试点镇全覆盖。省级乡村温馨校园总数达到43所,促进乡村学校内涵发展。获批全省唯一的地级市“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全力打造省级教学改革样板。邹平、博兴成功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双创”工作实现重要突破。
高中办学水平创新高。成功创建7个省级高中学科基地、5所省级特色高中,省级特色高中数量占到公办普通高中总数的1/4,引领全市高中教育由“规范化”向“特色化”加速发展。
产教融合“提速”向前
技能人才培优实现大突破。年培养中高职毕业生1.9万余人,留滨就业率为77.85%,为“双型”城市建设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和名优工匠。7所中职学校及其联办的66个专业点获准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每百万人口学校数量、专业点数量均居全省第一,首批招生2700人,实现“中—高—本”贯通培养。在世界职校技能大赛上,我市代表队勇夺4金、7银,创历史最佳。中职3项教学大赛成绩、“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均居全省第一。
以教促产实现大突破。聚焦我市产业链布局专业群,在23个中高职院校增设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31个专业,将职业院校学科专业与产业匹配度提升到80%,校企合作企业突破1100家。
高等教育实现大突破。滨州医学院更名山东医药大学、滨州职业学院升格职业技术大学已经公示。滨州康养职业学院建设推进顺利。
教育保障“提标”向优
硬件保障“给力”。投资13.3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20所,增加学位2.7万个。实施薄改工程校园项目176个,2024年开工率、竣工率均达100%,列全省第1位。359所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为18.38万名学生免除学费及发放助学金1.75亿元,为1.3万名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89亿元。继续为11.2万名农村小学生免费提供安全饮用奶。
师资保障“扩优”。新招聘教师1533人,引进高层次人才593名;优选岗位“名师”490名;“齐鲁教育名家”入选5人,入选人数及比例均居全省第三位,“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名师培养格局更加完善。
安全保障“加固”。安全平稳完成全年22次教育招生考试任务。继续开展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的心理测评,打造“心安学校”试点校40所、示范校20所,学生心理风险人数同比下降超70%。装配2.5万个监控点位,升级“校园天眼”系统,抓校园安全工作经验相继获省教育厅、教育部专文推广,在全国中小学欺凌防治工作交流研讨活动上作典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