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5日
了解中暑知识 科学预防中暑
——访滨州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医师刘同波
文章字数:1,357
  本报记者高超
  进入夏季,高温热浪来袭,中暑患者日渐增多,中暑不仅带来身心不适,严重中暑甚至可危及生命。为增强市民防范意识,抓住预防中暑的关键,记者近日采访了刘同波医师。
  滨州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医师刘同波介绍,有些基础疾病多、长期卧床、居室内密闭不通风的老年人,中暑后数日出现意识障碍、高热、抽搐、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形才送来医院就诊,此时多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脏器损伤甚至多脏器功能障碍。
  记者:为什么人会发生中暑?
  刘同波: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产热大于散热,体内热量蓄积过多,引起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高热、皮肤干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除了高温、烈日暴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
  记者:如何识别中暑的症状?
  刘同波: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三型。
  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头疼、四肢无力、口渴、多汗、心慌、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0℃),并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症状,如及时将患者运送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盐分,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轻度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外,还伴有心率增快、体温升高、动作不协调等症状,经休息、饮水后不容易缓解,如立刻就医、及时处置也可以恢复正常。
  重度中暑:人体体温调节能力出现失衡,表现为高热、昏迷,甚至抽搐、猝死等症状,此时就到了中暑死亡高风险阶段(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不应自行处理,以免耽误救治时间,应尽快到医院就诊、接受治疗。
  重症中暑:热射病。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临床上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两种类型。劳力型热射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常见于重体力劳动、体育运动(如炎热天气中长距离的跑步者)或军训时发病,易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经典型热射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如在热浪袭击期间生活环境中没有空调的老年人,可在数天之内发生。其征象为:高热(直肠温度≥41℃)、皮肤干燥,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昏迷、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记者:一旦发生中暑怎么急救?
  刘同波:首先,迅速从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如意识清楚,可口服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如淡盐水、绿豆汤等;扇风洒水,促进散热,可在太阳穴涂抹清凉油、风油精;如果体温升高,可用温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进行物理降温;如果出现重症中暑症状,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将病人送医救治。
  记者:怎样预防中暑?
  刘同波:高温时期,要注意以下事项。
  (1)注意少量多次饮水,不要等到口渴时再饮水。
  (2)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酒精性饮料和高糖分饮料在高温时不宜饮用,同时避免饮用冰冻饮料。
  (3)少食高油脂食物,多吃水果蔬菜,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4)穿着轻薄、宽松、浅色衣物。尽量避开正午前后时段出行,外出可涂擦防晒霜,使用遮阳伞、墨镜等。
  (5)尽量在室内活动,减少户外锻炼,户外活动选择阴凉处,尽量将时间安排在早晨或者傍晚。
  (6)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物。
  (7)高温时驾车出行,切勿将儿童或宠物单独留在车里。
  (8)婴幼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精神疾病、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人群,应格外予以关注。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