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4日
兴福镇初桥村探索“小事不出网格、大事联动处置”乡村善治新路径
“警网融合”筑牢“心安兴福”基石
本报通讯员颜哲
文章字数:1,159

  在滨州市深化“警网融合”基层治理的实践进程中,博兴县兴福镇初桥村以党建为引领,以“善治初桥”品牌为核心,创新构建“社区民警牵头、网格力量协同、警务助理支撑”的治理共同体。该模式有效推动平安建设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形成社区警务与基层网格“1+1��2”的叠加效应。
  这个拥有330户农户的鲁北村落,通过机制重塑与资源整合,在矛盾化解、治安防控、民生服务等多个场景中探索出“小事不出网格、大事联动处置”的乡村善治新路径,为“心安城市”建设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网格员与警务助理联动构建“移动哨兵”体系
  网格员与警务助理联合组成“移动哨兵”队伍,织就覆盖全场景的乡村防控网络。这支队伍依托基础信息台账,对全村217辆机动车、432名驾驶员实施“一车一档”动态管理,并将服务范围拓展至独居老人健康监测、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等多个领域。
  在日常工作中,“移动哨兵”采取差异化服务策略。上下班高峰时段,他们在村口等容易拥堵的地方“定点值守”;遇红白喜事时,提前入户宣传文明操办理念;夜间巡逻时,则与“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形成联动,通过镇级指挥平台实时反馈村内动态。通过“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的工作机制,有效实现治安警情、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的动态清零,用“铁脚板”筑牢乡村“安居”防线。
  “土洋结合”创新手段持续激活善治动能在基层治理的“软服务”领域,“土洋结合”的创新手段持续激活善治动能。网格员、警务助理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既普及反诈防骗、消防安全等实用知识,也收集群众对养老托幼、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民生需求。村广播每天循环播放的不再是单一的交通提示,而是融入了防养老诈骗案例、反家庭暴力法解读、移风易俗倡议等内容。村委宣传栏里的方言漫画,既展示戴头盔的安全常识,也图解“国家反诈中心APP”安装指南。
  更具特色的是“积分制”管理,村民参与矛盾调解、举报安全隐患、参加志愿服务都能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物资或免费体检服务。这一举措调动了村民积极性,使其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施半年来,主动参与治安巡逻的村民数量明显增加,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5%,真正实现了用“小积分”撬动群众“安心”指数。
  从矛盾调解的家长里短到智慧防控的数字赋能,从路口值守的安全守护到上门服务的民生关怀,初桥村的“警网融合”实践,正以扎实的成效诠释着基层治理的生命力。这份生机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善治初桥”品牌的深耕细作,是社区民警的专业能力与网格员的乡土本色交融,是数字平台的敏锐感知与走家串户的温暖传递共振。当“平安细胞”在乡村肌理中持续激活,当“心安密码”通过一件件民生实事镌刻进百姓心中,兴福镇初桥村以“小而美”的治理实践,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注脚——在这里,“心安”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愿景,更是每个角落可见可感的现实图景。
  网格员与警务助理联合组成“移动哨兵”队伍。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