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3日
从“美丽宜居”到“和富净美”
沾化区富源街道以“四维融合”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文章字数:2,297
  本报通讯员赵振帅
  渤海湾畔,新风涌动。沾化区富源街道深刻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探索生态筑基、产业赋能、人文润心、治理创新的“四维融合”发展路径,系统集成、协同发力,全力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从“美丽宜居”到“和富净美”,走出了一条由“外在美”到“内外兼修”的蝶变之路,奋力绘就物质丰裕、精神富足、生态友好、和谐有序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从“净基筑基”到“绿韵生和”,绘就全域和美靓丽底色
  沾化区富源街道以“抓‘两貌’提升建和美乡村”百日攻坚行动为契机,以人居环境提升为突破口,创新“党政主导+全民参与”的攻坚模式,成立党政主要负责人领衔的整治行动小组,实行社区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网格员(胡同长)包点的包保责任制,聚焦“三大堆”、黑臭水体等顽疾,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做到了排查有方向、整治有力度、宣传有实效、督查有保障,实现了村村有行动、户户展新貌的整改目标。
  更引人瞩目的是该街道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对村居环境“精雕细琢”,实现“一村一韵、一村一景”,让乡村从“干净整洁”跃升为“生态和谐”的宜居样本。
  来到北陈村,“和美”主题墙体画与心安广场完美交融、相映成趣,不远处的“渔水情”人工湖上,水上喷泉随着音乐起舞,水花四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生态画卷。移步西岔村,法治新风浸润人心,村中投资20余万元精心打造的水上普法长廊与法治广场,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融入一步一景,村民们在晨练、闲谈、散步时,不经意间便能与法治知识相遇,让法治理念在日常的烟火气中悄然生根。漫步小房村“西山”脚下,满目苍翠浓荫蔽日,清脆鸟鸣婉转悦耳,阵阵花香沁人心脾,不远处“人生记忆打卡地”的七座精巧雕塑,是对中华传统孝善美德最深刻的致敬与传承。
  从“单点开花”到“链式融合”,激活盐碱经济潜在粮仓
  产业兴旺是“和美乡村”的坚实根基。沾化区富源街道立足盐碱地资源禀赋,打造“三产融合、四季丰歌”的特色产业链。罗家冬枣融合示范园创新“冬枣+林下经济”模式,在冬枣大棚中套种西瓜,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还为枣树生长提供了自然肥源,降低了种植成本,形成了“一地双收”的高效农业模式。
  在距离冬枣大棚不远处的葡萄园内,也即将迎来大丰收。通过引进优质品种和精细化管理,葡萄亩产显著提升,预计年产量可达5000斤以上。园区还计划推出“葡萄采摘节”,结合周边冬枣、西瓜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四季采摘”品牌,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实现全年收益。
  该街道小房村、丰民村结合地域特色,通过发展盐碱地飞蝗特色养殖产业,变“盐碱地”为“聚宝盆”,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的创新之路。该街道创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跨村联建”模式,打破了村域界限,整合闲置盐碱土地资源,联合多村成立飞蝗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资源互补、规模经营,有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显著拓宽了联建村群众的增收渠道,真正铺就了一条产业兴旺、乡村富裕的共同致富路。
  从“外在风貌”到“内生文明”,创新乡村治理善治之路
  社会治理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富源街道通过创新推广初心存折、先锋存折、文明存折“三位一体”积分管理模式,以“积分制”为纽带,用积分考核量化干部、衡量党员作用、激发群众活力,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聚焦城市社区治理重点任务,明确积分细则,将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公益美德、社会治安等多方面内容纳入积分考核,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参与星级家庭评选。如今,“积分制”管理已经在辖区其余40个村全面推开,“积分超市”已成为乡村文明新风尚,群众也从“旁观者”变为“主力军”,用积分“兑”出了基层治理新面貌。
  该街道还从思想引领、宣传引导、榜样领航多角度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依托村级红白理事会和“五老”宣讲团,开展主题宣讲120余次,发放倡议书6000余份,将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陋习革除。
  此外,从41个行政村建起孝善食堂,多村联建农村幸福院,将“为民初心”转化为托举“老有所养”的坚实力量。通过科学助餐体系破解养老难题,在保障“一餐热饭”的基础上,延伸出健康管理、文娱休闲、移风易俗等多元服务场景,让村民共享“心安村居”的温暖底色。
  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构建善治活力崭新生态
  沾化区富源街道充分发挥党建统领作用,建立街道——社区——行政村——网格员“四级”服务网格,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网格治理效能,形成“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格事尽知、事在格了”的网格管理体系。目前,该街道科学划分城市社区网格8个,农村社区网格48个,选优配强网格员138人,实现了“心安网格”无死角、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沾化区富源街道不断深化“敲门行动”,创新“民情日志”,让街道党员干部化身网格员下沉一线,到村入户察民情、悉民意,推动“问题解决率”向“群众幸福指数”转化,让网格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凝聚民心的“最美零距离”。
  文化建设不仅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更是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沾化区富源街道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原则,将文化社区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乡村书房等阵地深度融合,打造“15分钟文化服务圈”推动“文化惠民”向“文化润心”跨越,让乡村文脉滋养时代新风。
  从“美丽宜居”迈向“和富净美”,沾化区富源街道锚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多维发力、久久为功,让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实景。如今,这里既有三产融合激发的共富活力,也有绿水青山涵养的宜居环境,更有乡风文明浸润的精神家园,生动诠释着“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深刻内涵,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真正可触、可感、可及。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