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菜之乐
时令进入7月份,天气炎热,地表温度升高,楼下菜园里的各种蔬菜生长旺盛,陆续进入采收期。几棵丝瓜间隔一定距离,分布在菜园东、西、南三面。长长的枝蔓沿着菜园铁丝网围墙向四周伸展,最顶端的瓜须有的已经缠绕在一起,金黄的丝瓜花镶嵌在各条枝蔓上,大小不一的丝瓜有序排列,彼此间“亲密问候”着。十几棵黄瓜在爬架上开花结果,黄瓜生长期需要大量水分。我每天下班后吃过晚饭,来不及收拾碗筷,就急匆匆去菜园里照顾这些鲜活旺盛的蔬菜瓜果。
给黄瓜浇水的同时,我在小菜园里四处走动着,拔除杂草,清理塑料袋、碎小砖头、石块等杂物和垃圾。新鲜翠绿的黄瓜可直接生食,消暑解渴,加上蒜泥、麻汁凉拌食用,更是开胃。6棵茄苗结果后每次能摘上四五个茄子,茄子有炒、炖、红烧、煎盒子等各种吃法。20世纪80年代我读初中时,有位同学从家里拿了一罐头瓶母亲用大葱炒的茄子条,打开瓶盖顿时香气四溢,大家没等同学邀请就一哄而上,眨眼间罐头瓶就清空见底了。美味茄子、深沉母爱、真挚友情被镌刻在时光隧道里,留存心底滋养灵魂。
多年以后回味着同学母亲做的茄子,我在家把茄子切成细长条,从菜园里拔上几棵小葱,加上精肉放油入锅翻炒。吃饭时感觉味道还可以,却始终品尝不出当年同学母亲做出来的那种香浓味道,小女儿更是挑食,她不喜欢吃茄子,我把上学时大家抢吃同学从家带来炒茄子、葱炒辣椒的故事讲给她听,她心里似乎有所触动,用筷子夹了几下茄子慢慢咽下。
大女儿怀孕后更加注重身体健康,放了暑假来家找我要纯天然无公害蔬菜。这事好办,菜园里有丝瓜、茄子、豆角、黄瓜、韭菜、木耳菜、生菜、小白菜、红苋菜等各种蔬菜,女儿选择了丝瓜、黄瓜、小白菜、生菜带回去。菜园里的蔬菜品种多,一种蔬菜种多了,数量大,家人们吃起来容易厌烦、起腻,往年我会送给亲戚朋友邻居们一些。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不缺肉不缺菜,村里有集市,村头有多个超市,大伙需要的时候,随时去买,方便省心。
今年春天,我开始增加种植蔬菜的品种,减少单个蔬菜品种的数量,目的就是要让家人们既能吃上安全放心、可口营养的家常菜,又能间隔段时间吃上不同口味的蔬菜。丝瓜、南瓜、扁豆、莴笋、木耳菜、羊角蜜、葫芦用去年留下老种育苗栽种成功;黄瓜、茄子、茴香、红苋菜、白萝卜等种苗是我从抖音商城下单购买,利用下班后的零星时间种好的。邻居嫂子给了几棵苦瓜、冬瓜苗,我把苦瓜苗同丝瓜苗那样栽种于菜园围墙下边,都是藤蔓类借围墙攀爬自由生长即可。我尝试着第一次种植了两短垄生姜,妻子既担心我下班后种菜累着身体,又支持我在菜园里探索、发现蔬菜的成长过程。她从超市里买了姜块让我实验种姜,说种姜够本不吃亏,秋天收获的时候老姜还在。
楼前一方小天地,一半果树,一半菜园。四年前的春天,父母在这里栽下石榴树、香椿树,整好地块种上丝瓜、南瓜、豆角、茄子、辣椒、菠菜等普通蔬菜。今年石榴树结籽多,西北角的几棵香椿树生长茂盛,采摘了几次春芽后顶端继续长高,香椿树底部附近有幼小的芽苗钻出,生命力旺盛超出我的想象。如今母亲去世快四年了,父亲的身体状况也在走“下坡路”,看到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石榴树,聚拢在一起形成一小片绿茵的香椿树,眼里不禁泛起潮湿,“椿萱并茂”的祈盼只能停留在五年前的旧时光里,化作隐痛深藏于心。
前年,我从老家门口发现了三棵榆树幼苗,移栽到楼前菜园里,三棵榆树现在长得有两米多高了。我在菜园劳动时,路过的乡亲问,栽榆树何用?我回答说,到时候方便吃榆钱。榆钱谐音“余钱”,三棵榆树分别代表着我、妻子与孩子。榆钱饭是儿时的一种吃食,里面有母亲的味道,承载着岁月变迁。菜园里的两棵苹果树结果不多,口感不好。妻弟从城西贺家村通过朋友关系弄来些好品种苹果枝条,他和同事张哥费了半天工夫把苹果树嫁接了一下,嫁接后的新枝条成活了,期待以后的日子里能够结出美味可口的果实。
下班后利用业余时间打理小菜园,让我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看到一粒粒蔬菜种子破土发芽,逐渐长大供我们享用,那份简单平实的成就感溢满心间。我对种菜没有多少经验可言,要求不高,只要是把菜种下了,能长多少是多少,除了给它们及时浇水、施肥、松土、除草,尽心尽力侍弄好这些生命,剩下的事情就是顺其自然了。无论是用上年的老种育苗,还是借助网络平台购买新种,都是对孕育新生命的一份虔诚与敬畏,精心呵护下从幼苗慢慢长大成熟、开花结果,完成一次次生命的轮回。手掌里的老茧、蚊虫叮咬的疙瘩、手指被刺破的鲜血,连同汗水、雨水,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一起“打包送达”,让我慢慢品尝“种菜之乐”。
(二)寻味金蝉
每年麦收结束后,树上陆陆续续传来蝉鸣声。在地下蛰伏多年的金蝉(我们本地也叫“知了猴”),开始向往光明,探寻地上世界的纷繁热闹,破土而出,择枝蜕变,完成“生命的绝唱”。
晚饭后村民们开始出门捉金蝉,他们一手拿着塑料瓶,一手握着大功率手提灯,去树林里找金蝉。夏季昼长夜短,天色明亮时,拿根短树枝轻轻戳一下地面上的一些小孔,幸运的时候正好找到了金蝉的地下住处,用手指把小孔慢慢抠大,伸进去手指,金蝉顺着手指就能爬上来。人们出于对美味的渴望,就顺势把金蝉装进塑料瓶里。随着时间推移,天色暗了后,充电手提灯亮起,一道道明亮的光束在每一棵大树身上来回寻找着金蝉。男女老幼总有一些爱好捉金蝉的,他们不怕蚊子叮咬,“干劲十足”地四处寻找金蝉。捉金蝉需要时间,更需要智慧和胆量。有些男性壮年村民,为了多捉些金蝉,他们不再每晚重复大家走过的熟悉路线,而是另辟蹊径地选择村里和临近外村的公墓里去捉金蝉,这些地方树多人少,一般人晚上不敢来,勇敢者自然会收获比常人更多的金蝉。有些消息灵通的村民,结伴开着新能源汽车去临近的高青县捉金蝉,那边地多树林多,金蝉数量自然也就更多。
夏天气温高雨水多,小菜园里的蔬菜果木旺盛生长着,不需要过多管理。近段时间每天下班后,我的业余生活重新从管理菜园转移到捉金蝉上,回家找出来两个比别人小点的充电手提灯,拿个空矿泉水瓶,就正式加入到“捉金蝉大军”中。小女儿劝我说外面这么热,在家歇着吧,我说没事,出门散步顺便能捉几只金蝉也是件乐事。晚饭后,我边散步边随意去寻找金蝉,每天晚上基本能寻找到四五只,有时候运气不好只碰到一只也不灰心丧气。
记得小时候,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去捉金蝉,大家一晚上都能摸到几十只,先从土里抠,再用手电筒照,那时候树林多,土地多,金蝉个头比现在大些,加上我们眼神好走路快,围绕着村子一晚上奔波下来并不觉得有多累。金蝉攒到一定数量后,母亲就在锅里放上油炸了,一家人一起享用,“舌尖上的美味记忆”顺着时光隧道一直延伸到中年人生。现在我眼睛有些花,走路也慢了,晚上去捉金蝉,有几个算几个,不刻意强求,8点半左右就回家。洗漱完毕打开空调,陪着妻女看书、聊天,也是惬意。
巨大的时光容器里,接纳了一切,治愈了一切。岁月在流转中,记载、传承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以及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