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2日
东王文战斗:军民同心战顽敌 以弱胜强写传奇
本报记者李诚整理
文章字数:1,351
  1940年3月3日,晨曦初露,渤海区博兴县纯化镇东王文村却已硝烟弥漫。在这个普通的鲁北村庄里,一场载入史册的抗日保卫战正在打响。
  面对2000多名日伪军的重重包围,70余名八路军战士与600多名英勇的村民,凭借必胜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依托村内独特的“辘轳把胡同”地形,成功抵御了2000多名日伪军的疯狂进攻,谱写了一曲军民团结、以弱胜强的英雄赞歌。
  拂晓激战军民齐心
  1940年2月,清河军区后方司令部特务连进驻东王文村休整。部队入村后,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和群众团体,抗日烈火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
  东王文村群众高涨的抗日热情让日军如坐针毡。日军急忙纠集盘踞在博兴、广饶、利津三县城,以及史口、张许、玉皇堂等据点的日伪军2000余人,在指挥官糠谷的统一指挥下,对驻扎在东王文村的我军实施合围。
  1940年3月3日天刚蒙蒙亮,日军兵分四路,呈拉网式向东王文村发起猛烈进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我军指战员沉着应战,与当地百姓团结一心,共同抗击侵略者。
  一个上午的时间里,敌人先后组织了八次冲锋,每一次都被英勇的抗日军民打得头破血流,狼狈退却。虽然我军司令部、三排战士和部分群众成功突围转移,但一、二排的多名战士和600多名群众仍被敌人重重包围在村内。
  此时,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敌人有2000余人,还有装备精良的机枪、大炮;我军只剩70多人,仅有步枪和手榴弹。但连长宋振英、指导员朱志明、副连长于连荣临危不惧,沉着指挥战士们抢占有利地形。年轻战士于象震腰间插着八枚手榴弹,与战友们以院墙为掩护,对敌人进行英勇阻击。
  巧用地形智胜强敌
  战士们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深深感染了村民们。村民们自发参与到战斗中来:妇女们冒着生命危险绑担架,从前线抬下伤员,帮助卫生员清洗包扎伤口、喂药喂饭;男人们冒着枪林弹雨往前沿阵地运送武器弹药;留守村民忙着构筑防御工事。整个过程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战火中,军民情深如海。战士们粮草吃紧时,群众们毫不犹豫地拿出平日里舍不得吃的白面、鸡蛋、小米等珍贵食品,做成热腾腾的饭菜送到战士们手中。
  激战持续到傍晚,未能攻进村子的敌人仍不死心,用重火力封锁主要街道巷口,与我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屋战。
  此时,东王文村内一处绝妙的地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里有五条胡同汇集在中心一点,胡同虽然巷道曲折,却巷巷相通,俯视看去仿佛由三个相连的辘轳把组成,人们称之为“辘轳把胡同”。不熟悉地形的人从每个胡同口看进去,视线尽头都是墙壁,会误以为是死胡同。
  日军进村后发现情势比在村外更加不利。他们人地生疏,看着村里到处都是“死胡同”,不敢贸然进入。可说不上什么时候,就会从胡同里突然冒出一杆枪,夺去他们的性命。
  “辘轳把胡同”里埋伏着30多名八路军战士和600多名村民,他们巧妙利用地形与敌人周旋,打得日军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令日军误以为村里兵力众多,不敢恋战。
  经过一昼夜的浴血奋战,东王文战斗以我军的胜利告终。此战,我军虽有21名战士壮烈牺牲,但在敌人数倍于己的不利情况下,消灭日伪军77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果。
  东王文战斗是清河区八路军开辟小清河以北地区的第一仗,这一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更为创建和巩固清河地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场军民携手、智勇并举的经典战例,在渤海区抗日战争史册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资料来源:中国军网、滨州民政官方网站等)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