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1日
全力打造北部沿海高质量发展“黄金板块”
——就《滨州市推进北部沿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出台,访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姚振祥
文章字数:3,065

  本报记者李伟伟通讯员马卫景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北部沿海高质量发展“黄金板块”有关工作部署,近日,《滨州市推进北部沿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出台。记者就《行动方案》出台的背景、意义及相关内容采访了滨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姚振祥。
  记者:请您谈谈《滨州市推进北部沿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出台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姚振祥:近年来,国家将区域协同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作出系列重要部署。滨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部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工作,创新性出台《行动方案》,旨在构建沾化、无棣、北海经济开发区“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该方案的实施具有三重战略意义。其一,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升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质效,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其二,构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创新资源集约利用模式,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路径。其三,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充分发挥港口枢纽和沿海区位优势,深化对外贸易合作,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全面提升滨州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记者:未来3年,我市北部沿海地区在基础设施领域将实现哪些突破性进展?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啥实实在在的好处?
  姚振祥:根据《行动方案》的战略部署,北部沿海地区将全面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重点围绕港口能级跃升、综合交通网络优化、民用运输机场建设、现代水网构建和智慧物流体系完善五大领域系统推进。其中,港口功能提升是核心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滨州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港口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制造强市、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当前,滨州港已建成生产性经营泊位52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深水泊位50个,通用散货泊位44个),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达74.2公里,海港港区东、西防波堤及3万吨级航道建成投用,2个3万吨级散杂货泊位正式运营,5万吨航道工程加快实施,初步形成“河海联动、陆港协同”的发展格局。
  未来3年,我市将锚定“亿吨大港”目标,在三个方面重点推进。一是强化河海统筹。修编《滨州港套尔河港区总体规划》,加快海港港区航道、防波挡砂工程及套尔河、秦口河港区泊位建设,构建高效协同的现代化港口体系。二是提升智慧化水平。聚焦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建设,推动港口运营数字化、物流服务智能化,打造“智慧港口”示范标杆。三是服务国家战略。以绿色低碳为导向,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提供“滨州方案”,贡献“港口力量”。
  基础设施升级将全面惠企利民,释放多重红利。一方面,出行更便捷。津潍高铁、济滨高铁加速建设,未来将打通北至京津冀,南达江浙沪、大湾区,西连济南、郑州,东接青烟威的四通八达高铁格局。市内G228、S233等国省道升级及荣乌、长深高速改扩建工程,将使北部沿海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长远看,滨州民用运输机场的谋划推进,让未来在滨州坐飞机出行不再是梦想。另一方面,发展动能更强劲。随着5万吨级航道、疏港铁路等关键项目落地,我市物流成本显著降低,大宗商品和进出口贸易竞争力持续增强,企业供应链效率提升将直接惠及民生,推动消费市场提质扩容。港口货物到发量向亿吨级迈进,不仅能带动临港产业集聚,更将进一步打开滨州对外开放新窗口。
  记者:滨州北部沿海县区拥有众多工业园区,是企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场域,根据《行动方案》,未来3年这些园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定位是怎样的?
  姚振祥:园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根据《行动方案》,未来3年,我市将大力实施园区能级提升行动,重点打造和争创“2个基地+2个集聚区”。
  一是打造铝基材料产业基地。北部沿海地区充分发挥套尔河港口码头优势,年进口铝土矿超5000万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铝土矿进口集散中心。今年上半年,沾化区铝基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标志着区域铝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迈上新台阶。随着年产400万吨氧化铝智慧工厂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我市将全力实施“两向两化”发展战略,即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产品向轻量化、高端化拓展,这将进一步促进铝产业提质扩量,为滨州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打造环渤海高端化工基地。北部沿海地区海洋资源丰富,化工产业已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领域和经济支柱。《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打造世界级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培育做强滨州高端盐化工产业。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先后出台《关于打造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的实施意见》《打造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工作推进方案》《关于打造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的若干政策》等系列文件,编制完成《滨州市新型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我市将依托港口码头、渤中19-6气田等优势,推动化工产业链和高端石化新材料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化工基地。
  三是争创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无棣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集聚区已于今年7月份成功获批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该集聚区位于东风港海洋特色产业园,规划总面积达341.28平方公里,形成了以现代海洋渔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目前,集聚区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卤虫养殖基地,培育了正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友发国家级生态农场等标杆项目。展望未来,滨州将充分发挥北海经济开发区海洋高端化工和沾化区临海产业优势,梯次培育新一批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省级海洋特色产业集群。
  四是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集聚区。北部沿海县区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土地资源丰富,仅北海经济开发区就有建设用地45.95万亩、未利用地14.65万亩。风光资源充沛,区域70米高度年有效风速达7600小时以上,全年日照时数超过2200小时。环境承载能力强,地势平坦开阔、人口密度低,周边无环境敏感点,是建设大型工业项目和产业园区的理想选址。以鲁北(滨州)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为例,该项目作为山东省“双碳”战略的标杆工程,将实现年发电量超300亿千瓦时,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超1000万吨。该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升区域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滨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为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重要支撑。
  记者:《行动方案》中提到要发展化工、铝业等产业,请问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政府部门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
  姚振祥:滨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行动方案》中明确将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底线。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严格生态保护制度。科学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建立常态化海洋环境监测预警机制,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二是强化污染治理能力。计划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能力7万吨/日,配套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提升再生水利用率,确保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三是推动产业绿色升级。一方面,要求化工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推进赤泥、废盐等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和“零碳园区”试点。四是培育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同步探索“光伏+渔业”等循环经济新模式。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