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尹晓宁李晓伟
2025年5月20日,拉萨贡嘎国际机场迎来了一架来自齐鲁大地的特殊航班,邹平市人民法院法官范立斌,作为2025年山东法院系统选派的援藏法官之一,与来自德州、聊城的两位法官组成援藏小组,肩负组织的信任与重托,踏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开启为期6个月的援藏工作。
千里驰援初识高原司法新貌
360公里的国道349线,从拉萨蜿蜒至日喀则,车辆行驶近7小时。途中翻越海拔逾5000米的垭口,稀薄的空气和剧烈的高原反应,成为初来者必须跨越的首道“关卡”。
范立斌努力克服身体不适,抓紧熟悉环境。一路上,日喀则中院副院长洛桑旦增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沿途的风土人情,及司法建设成就:江孜县作为“英雄城”的厚重历史,白朗县蕴含的神秘传说与人文底蕴。更令人振奋的是藏区法院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江孜法院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创新线上诉讼服务模式,有效减轻了群众诉累、提升了司法效能;白朗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借鉴济南市市中区法院先进经验完成了升级改造,服务功能显著优化……
范立斌深刻意识到,这些变化正是国家援藏政策持续发力、一批批援藏法官接续奋斗的生动注脚。
立足本职精准对接司法需求
甫一安顿,挑战接踵而至。
定日县法院来电咨询:一起建设工程纠纷中,鉴定机构针对争议焦点出具了两种可选意见,双方对工程单价计价方式僵持不下。范立斌立即研读卷宗材料,连夜梳理类似案例的处理思路,次日即给出专业建议:“应严格依法分配举证责任,积极引导当事人充分举证,依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准确认定案件事实。”
南木林县法院反映,当地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中普遍存在诉讼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认定难题,尤其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实际施工人维权渠道不畅。范立斌迅速整理相关资料,围绕发包人、承包人、违法分包转包人、实际施工人等主体的权利义务、合同约定及诉讼地位,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清晰阐释,指导承办法官引导当事人准确列明诉讼主体,依法明晰各方责任。
下沉一线共研疑难力促提升
除在中院坐镇提供“云端”支持外,范立斌还主动承担起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每周固定前往案件量大、类型复杂的桑珠孜区人民法院,现场“会诊”一审疑难案件。
他常常与当地法官围坐一堂,深入探讨买卖合同纠纷违约金计算标准争议、民间借贷事实认定困境、建设工程主体责任界定等实务难题。鲁藏两地法官在思想碰撞中互学互鉴,山东成熟的审判经验与西藏独特的社情民意实现了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了当地法官业务能力的提升。
日喀则,藏语意为“土质最好的庄园”。对援藏法官而言,这里不仅是干事创业的热土,更是精神洗礼的课堂。宗山脚下江孜抗英英雄纪念碑无声地诉说着家国情怀,日喀则湿地生态长廊悠然漫步的黑颈鹤展现着生态保护的成效,而当地百姓眼中流露的淳朴与善良,更是司法工作者践行初心使命的不竭动力。
当被问及“是否想家”,范立斌常以援藏干部中流传甚广的心声作答:“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