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8日
从企业管理者到“西瓜书记”
本报记者郭伟
文章字数:1,367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上,有这样一位“答卷人”,他从国企奔赴农村一线,用实干担当书写新时代的“乡村巨变”。在惠民县麻店镇崔杜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山东滨达实业集团派驻麻店镇崔杜村第一书记荆欣。
  产业突围:蹚出富民强村新路子
  “乡村振兴不能等靠要,必须找准产业突破口。”这是荆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到任伊始,他就用一个月时间走遍了崔杜村151户村民家,摸清了全村800余亩大棚“分散经营难成规模”的发展瓶颈。
  经过与村“两委”班子反复论证,荆欣提出了“设施农业+劳务输出+乡村车间”的三轮驱动创新发展模式。2024年,荆欣利用第一书记帮扶资金,新建8座高标准春暖式果蔬大棚。从项目论证到资金筹措,从土地协调到建设施工,处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采用“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后,有机菠菜、西瓜、甜瓜通过直供市区商超的销售渠道,当年就为村集体增收3万余元。
  着眼2025年的发展,荆欣又谋划了新的增收项目——计划投入30万元第一书记帮扶资金,建设800平方米的“共富工坊车间”。该项目预计可带动周边50余人就业,实现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同时,他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与惠民县多家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已成功输送10余名技术工人,人均月增收达4000元以上。
  西瓜上市季节,荆欣带着样品奔波于各大市场。今年,他更是成功解决了2万斤西瓜的滞销难题,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西瓜书记”。在荆欣的带领下,崔杜村正走出一条产业突围、富民强村的新路子。
  民生提质: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自从荆书记来了,咱们村真是大变样!”走在崭新的沥青村道上,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条全长400米的高标准道路,是荆欣跑遍多个部门争取来的惠民工程。在他的努力下,派出单位投入资金改造了文化广场,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村庄,如今焕发新颜。
  同时,他又争取派出单位支持资金,完善村委会办公设施;在春节前夕,为困难群众送去米面油等慰问物资;为残疾群众申领到轮椅、坐便椅、盲杖等辅助器具;更邀请滨州市人民医院专家团队到村义诊,让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
  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村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荆欣邀请市歌舞团送来精彩演出,更是组建起了崔杜村广场舞队,往日沉寂的村庄,如今歌声阵阵、舞步翩翩。夜幕降临,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或健身跳舞,或闲话家常,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动人的乡村乐章,让这个曾经宁静的小村庄,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新时代乡村生活的美好画卷。
  党建铸魂:锻造坚强战斗堡垒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荆欣深知,留下带不走的“工作队”才是驻村帮扶的根本。他从规范组织生活入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创新开展“田间党课”,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针对党员年龄老化问题,他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青年中培养新鲜血液,发展党员1名、积极分子3名。实施党员“亮诺践诺”活动,设立党员责任区,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为提升治理效能,他指导完善村规民约,推行“四议两公开”,重大事项全程公示。通过这些举措,村里的事务更加透明公正,村民们的参与热情也日益高涨。
  站在新建成的大棚前,荆欣望着丰收的瓜田说:“乡村振兴就像种地,既要用心耕耘,更要遵循规律。”这位“90后”第一书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在基层乡村绽放着新时代驻村干部的绚丽风采。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