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初,山东邹长地区小清河畔,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打破了河面的沉寂。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员廖容标率部在小清河焦桥段成功伏击日军汽艇,击毙日军官兵12人。此次战斗引起侵华日军极大恐慌,有力鼓舞了周边抗日民众斗志。这场规模不大但意义重大的战斗,被历史学界公认为邹长地区抗击日寇的第一枪。
80余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场战斗,其意义不仅是战术上的成功范例,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这场战斗所彰显的抗战精神,在民族集体记忆中持续发酵,成为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因胶济铁路遭到破坏,日军开始调整物资运输路线。部分战略物资改由渤海湾羊角沟码头登陆,经小清河航道转运至济南,这条内河航道由此成为日军重要的运输线路。负责押运的日军士兵气焰嚣张,时常借机登岸滋扰沿岸村民。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部经过认真研究,当即作出部署,由司令员廖容标、政委姚仲明率领40余名战士在小清河实施伏击作战,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在制订作战方案时,指挥部决定集中主要兵力投入小清河战斗,余部由赵明新带领在黑铁山地区继续发动群众。
1938年1月18日,廖容标、姚仲明率领部队抵达焦桥小清河南岸的孙家庄,与对岸的韩子衡区中队抗日武装取得联系并达成协同作战共识。经实地勘察,廖容标发现邹平县城北陶塘口附近河道呈“之”字形走向,船只经过时需减速航行,是理想的伏击地点。经研究决定,由廖容标负责指挥伏击作战,姚仲明负责筹措给养,保证队伍后方安全。完成各项战前准备后,就等敌人上钩了。
1938年1月19日拂晓,廖容标率40余名战士隐蔽进入小清河南岸芦苇丛,韩子衡则带领五六名武装农民及数名便衣侦察员在北岸策应。进入伏击阵地后,廖容标亲自部署每位战士的作战位置,强调保持沉着冷静、严守纪律。战前,他还派遣张捷三、陈福会两名战士前往安家庄调运两门土炮备用。
时值严冬,战士们匍匐在湿冷的阵地上,凛冽的寒风刺骨,冻得牙齿不住打颤。完成所有战备工作后,部队进入待命状态。然而直至上午10时许,日军汽艇仍未出现,只观察到两艘民用双桅篷船经过。
廖容标指挥船民迅速靠岸,并向其说明即将伏击日军汽艇的作战计划。船民凭借多年的行驶经验提醒廖容标,日军汽艇航速较快,光靠几支步枪恐怕打不沉。这一提醒使廖容标意识到,虽然汽艇在弯道处会减速,但遭遇袭击后日军必定会加速突围。若拦不住船,将难以实现歼灭作战目标。为此,廖容标对船民说,能不能利用他们的船建个临时“拦河坝”,船民当即答应。他们使用钢丝绳将两只船头对头连接住,船尾则以铁锚分别固定在两岸冻土中,用来阻挡日军汽艇。
中午时分,小清河上突然传来马达轰鸣声。廖容标立即判断日军汽艇即将出现,战士们马上回到原位置隐蔽好。随着马达声越来越近,一艘日军汽艇出现在河面上。发现河面障碍后,日军按响汽笛,发现没人理睬,只好降低船速,几个日本兵跑到船头甲板侦察情况。
此时,日军汽艇甲板距离河岸仅50余米,廖容标瞄准日军指挥官,“叭”的一枪精准命中,该名军官一个踉跄,摔进河里死了。战士们紧随其后,集中火力射击,船上的日军一下子被打懵了。日军慌忙将船倒退了一下,准备逃跑,廖容标立即下达投弹命令。瞬时几十枚手榴弹纷纷飞向敌船,一枚准确投入驾驶舱,一声闷响,烟雾腾出,马达哑了,汽艇失去动力在河面打转。两名日本士兵钻出船舱,连滚带爬逃上北岸,立即被韩子衡率领的区中队和赶来参战的农民歼灭。汽艇上的敌人企图负隅顽抗,战士们抬来土炮向敌人轰击,几声炮响后,日军汽艇最终沉没。
这次战斗第五军大获全胜,击沉日军汽艇1艘,全歼日军12人,其中包括1名旅团长,1名联队长和1名高级参谋(此次战果暂无佐证,姑从其说)。战后获悉,这些日军高级军官当时正前往济南参加军事会议,结果命丧小清河。小清河伏击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响了邹长地区人民抗击日军的第一枪。
(资料来源:中国军网、《中共邹平地方史》、滨州民政官方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