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4日
机器人当“助手” 精准切瘤极限保肛
低位直肠癌患者遭遇“致命三连击”,市人民医院突破手术“禁区”解难题
文章字数:1,547
  本报通讯员
  当胡先生(化名)拿到那张写着“超低位直肠癌”的诊断书时,仿佛接到了一份沉重的“判决书”——肿瘤位置极低,距离肛缘仅4厘米。更棘手的是,身高175厘米的他,体重高达105公斤(BMI 34.3),属于严重肥胖,偏偏还伴有骨盆狭窄。“肛门不保,余生将与造口袋相伴”——胡先生辗转多家医院问诊,得到的几乎都是同一个结论。这对于正值壮年的他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胡先生一家在亲友推荐下,来到了滨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在这里,周逢强教授团队仔细评估了他的复杂病情——肿瘤位置极低、肥胖、骨盆狭窄,每一项都是保肛手术的巨大挑战。但周逢强教授团队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在经过严谨讨论后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案:利用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患者进行高难度的“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挑战极限保肛!
  人机协作,挑战高难度手术极限ISR手术的精髓在于精准分离并保留控制肛门的括约肌(尤其是外括约肌和部分内括约肌),以获得足够的肿瘤切除安全距离。而胡先生的情况,让传统腹腔镜甚至开放手术都倍感棘手。因此,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加入,成为了破局的关键。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具备540度灵活“内腕”:在胡先生狭窄的骨盆深部,机器人的机械臂如同拥有“上帝之手”,能灵活旋转、精准操作,滤除人手颤动,实现毫米级的精细解剖。同时,还拥有高清3D放大视野,通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能将盆腔深处的神经、血管、肌肉结构放大数倍,清晰呈现,为精准保护提供了“火眼金睛”。另外,通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能够实现“上下会师”的完美配合:手术团队创新采用“双视角协同”策略——腹腔镜经腹操作组与经肛门操作组紧密配合,如同在盆腔内进行一场精密的“隧道式”游离接力,最大程度减少创伤。
  通过这场与机器人并肩作战的手术,不仅为胡先生成功根治性切除了肿瘤,更实现了技术突破:极限保肛成功——在如此不利的解剖条件下,成功保留了胡先生宝贵的肛门功能,避免永久性造口;微创极致——手术出血量惊人地控制在10毫升以内,并通过自然腔道取出标本,腹部无任何辅助切口,创伤极小;功能完美守护——术中特别注重对盆神经丛的保护,最大程度降低了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的风险,守护了患者的生活尊严。
  得益于达·芬奇机器人的精准微创和周逢强教授团队的娴熟技术,胡先生术后恢复远超预期——疼痛轻微,术后第一天即可下床活动,住院5天后康复出院。更重要的是,他保住了作为正常人的尊严和生活质量。
  机器人赋能,重塑结直肠癌治疗格局
  滨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是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也是山东省医学会普外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山东省胃肠外科专科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齐鲁工匠”建设单位、滨州市医学会普外分会主任委员单位、滨州市医师协会胃肠外科主任委员单位、滨州市重点专科。
  周逢强教授,现任滨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兼胃肠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他能熟练完成普外科常规手术的操作,在胃肠道疾病诊治中具有较高水平,同时熟练掌握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及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的规范化、微创化及精细化手术,在胃肠道危重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具有丰富经验及很深的造诣。截至目前,周逢强教授团队累计完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近400例。
  “极限保肛、无切口、不造口,一直是我们对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治疗的终极追求。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将医生的眼和手进行了革命性延伸,让过去在复杂病例中‘不可能’的保肛变成了现实。它正在重塑结直肠癌尤其是超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格局,为更多患者点亮生存希望。”周逢强说,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精准微创外科的前景无比广阔,滨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始终紧追前沿技术,致力让更多像胡先生一样的患者,不仅战胜疾病,更能有尊严、高质量地生活。此次胡先生的成功康复,正是滨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雄厚技术实力与前沿探索精神的生动体现。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